普京这步棋走的漂亮,不磨叽,趁着美国政府停摆期间,连夜空袭乌克兰基辅,泽连斯基表示,这次遭遇俄军对乌克兰大规模空袭,使用了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10月5日,据威海新闻网报道,乌克兰当天凌晨遭到俄方大规模袭击,据乌方单方面透露,俄军动用了约50枚导弹和近500架无人机。这一数字之高,不仅刷新了近期冲突中的单日打击强度纪录,也再次将这场持续三年多的战争推向了新的紧张阶段。 这样的袭击规模绝非偶然。从9月中旬开始,俄罗斯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的打击明显升级。9月22日,乌军防空系统在敖德萨、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多地拦截了大量来袭目标;9月28日,基辅遭遇今年以来最猛烈的一轮空袭之一,电力设施受损严重,部分地区断电数日。 这些行动背后,是俄军试图通过高强度、高频率的远程打击,削弱乌方战争动员能力与民众士气。而此次“50枚导弹+500架无人机”的说法,虽有待独立核实,但结合乌方防空部队近期频繁发布拦截战报,以及西方情报机构披露的俄方无人机产能激增情况,袭击规模之大基本属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袭击的时间点极为敏感。就在几天前,乌克兰刚刚在东部战线取得局部战术进展,乌军宣称在顿涅茨克方向推进了数公里,并成功击退俄军多次反扑。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正就新一轮对乌援助方案展开激烈辩论,尽管最终通过可能性较大,但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俄方此时发动如此大规模打击,显然意在向基辅施压,同时向西方传递信号:即便援助到位,乌方也难以在战场上获得决定性优势。 这种“以打促谈”“以打阻援”的策略,已成为俄方当前军事行动的重要逻辑。 从技术角度看,此次袭击也暴露出俄乌双方在战争形态上的深刻变化。 500架无人机的使用,意味着俄方已将低成本、大批量的自杀式无人机作为常规打击手段。 根据英国国防部10月初发布的报告,俄罗斯今年已生产超过1万架“沙赫德”系列及本土仿制型号无人机,月产能稳定在1000架以上。 这些无人机虽精度有限,但成本低廉、易于部署,可对电力站、铁路枢纽、军用仓库等目标形成持续骚扰。 乌方虽拥有美制“爱国者”、德制IRIS-T等先进防空系统,但面对“蜂群式”攻击,拦截成本极高,资源消耗巨大。 对普通乌克兰民众而言,这种高强度空袭带来的不仅是停电停水,更是心理层面的持续煎熬。基辅市民安娜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每天晚上都要把孩子叫醒躲进地下室,不知道哪一次警报会变成真正的爆炸。” 这种生活状态已持续数月,而随着冬季临近,能源设施受损将直接威胁供暖与生存。乌政府虽呼吁民众储备蜡烛、发电机和保暖物资,但现实是,许多家庭无力承担额外开支。 战争的残酷,正从战场前线蔓延至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回过头看,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对抗,演变为一场综合国力、工业产能、外交韧性与社会承受力的全面较量。 俄罗斯凭借其庞大的军工体系和能源出口收入,维持着高强度打击能力;乌克兰则依靠西方援助和全民动员,在防御与反击之间艰难平衡。 而国际社会的态度,尤其是美欧能否持续提供财政、武器与政治支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场战争的走向。 说到底,战争没有赢家。无论导弹数量多少、无人机规模多大,最终承受代价的,始终是普通百姓。 信息来源: 威海新闻网 2025-10-05 乌称遭俄50枚导弹500架无人机袭击
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