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提供“战斧”给乌克兰,这提醒我们要防范它同样提供给“菲律宾”! 时至今日,美国终于松口,同意提供“战斧”给乌克兰,这可是小泽求了很久的。 无尘感觉美国在控制强度和烈度上都很有节奏,每次都能精准踩在一个点上,这次提供“战斧”,又恰到好处的改变了俄乌双方的力量对比。 那美国未来会不会也提供给菲律宾?甚至是其它几个周边国家?如果发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据说日本的驱逐舰已经分批前往美国改装“战斧”! “战斧”不可怕,但如何能跳出美国的节奏,把主动权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战略逻辑看,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与可能对菲律宾、日本的军售,本质是同一套“代理人制衡”框架的延伸——前者是消耗俄罗斯,后者则是在印太区域构建针对中国的“火力前置网”。日本驱逐舰赴美改装“战斧”已不是猜测,而是2023年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明确落地项,改装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将拥有射程超1600公里的对陆打击能力,这意味着第一岛链的“防御性”标签彻底失效,变成可直接威慑东亚大陆的“进攻性平台”。而菲律宾若获得“战斧”,最可能部署在其非法侵占的南海岛礁或吕宋岛军事基地,配合美军在苏比克湾的“联合海上行动中心”,形成对南海航道和中国沿海城市的双重威慑。 但这种“战斧扩散”并非无懈可击。首先是技术门槛与使用限制,“战斧”需要配套的情报支持、目标定位和数据链系统,菲律宾目前缺乏能实时传输战场信息的侦察卫星,也没有适配“战斧”发射的舰载或岸基平台,即便美国提供导弹,短期内也难以形成有效战力;日本虽具备改装条件,但《和平宪法》的约束仍在,且“战斧”的每一次发射都需美国提供加密目标数据,本质上仍受美方牢牢控制,并非日本能自主使用的“独立武器”。其次是成本与地缘反噬,一套“战斧”导弹系统(含发射车、雷达、导弹)单价超10亿美元,菲律宾2024年国防预算仅40亿美元,若采购必然挤压其国内民生开支,引发民众反对;而在南海部署攻击性武器,更会激化与周边东盟国家的矛盾,反而让菲律宾陷入“孤立对抗”的困境,这与东盟“不选边站”的整体立场相悖。 跳出美国节奏的关键,在于打破“武器威慑=战略优势”的单一逻辑,从三个维度构建主动权。其一,强化“非对称反制能力”,通过列装高超音速导弹、无人作战舰艇等装备,针对“战斧”发射平台(如驱逐舰、岸基发射车)打造“发现即摧毁”的打击链条,让美国及其盟友不敢轻易将“战斧”部署到对华威慑半径内——比如中国海军近年常态化在西太平洋开展的“远海训练”,本质就是在演练对第一岛链内军事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其二,深耕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用“利益绑定”瓦解美国的“军事同盟”。例如通过RCEP深化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已突破6.5万亿元,菲律宾70%的农产品出口依赖中国市场,这种经济依存度会让其在是否引进“战斧”的问题上不得不权衡利弊;同时推动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联合海上巡逻,用“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的合作框架,挤压美国军事力量的渗透空间。其三,主动设置“规则话语权”,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平台,持续强调“禁止在争议地区部署攻击性武器”“反对军事集团扩张”等主张,将美国的“战斧扩散”行为定性为“破坏区域稳定”,争取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让美国陷入“道义被动”。 更核心的是,美国的“节奏控制”看似精准,实则暴露了其战略资源的分散——既要在乌克兰维持对俄压力,又要在印太投入大量军力,这种“两线消耗”必然导致其难以同时应对两个方向的高强度对抗。中国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被美国牵着进入“军备竞赛”的陷阱,而是聚焦“经济韧性+区域合作+非对称战力”的组合拳,就能逐步将战略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毕竟,在南海和东亚区域,中国的“主场优势”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基于数十年积累的经济影响力、区域信任度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美国仅靠“战斧”导弹无法撼动的根本。战斧导弹 战斧式导弹
美国有一个命门,碰之必死——那就是它的本土安全。当华盛顿将“堤丰”导弹系统运抵
【124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