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看病,可不像教科书里写的那样,每种病的症状都清清楚楚、规规矩矩的;反倒常是寒和热混在一起、虚和实缠在一块儿,尤其是给成年人看内科病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常见。
碰到复杂的病情,得心里有数:哪个问题急、哪个问题缓,哪个该先治。
比如说,有个病人又发烧、又咳嗽还拉肚子,得先帮他宣通肺气、驱散外感的病邪,等感冒类的症状好了,再调理脾胃、止住腹泻;
要是病人发烧怕冷和咳嗽一样严重,那就要同时用疏风散邪、宣肺止咳的办法;
如果是阴虚体质还带着湿热,就得一边补阴一边清湿热,选药的时候还得注意,要挑那些补阴却不阻碍祛湿、祛湿又不损伤阴液的药来搭配;
要是病人主要症状是疼痛,还带着中度发烧,得先紧急处理主要的疼痛问题,也就是先活血行气止痛,之后再退烧。
另外,看慢性病、疑难病的时候,大多要从“虚寒”这个角度考虑;
给小孩看慢性病,或者急性病刚好转的阶段,千万不能忘了保护好他们的脾胃……
心里把这些门道摸清楚,看病的时候才不会慌,才能很快抓住最关键的问题、找准生病的根本原因,也方便后续选对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