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现在的导弹早不是单线程工作了,要么是主动雷达制导,弹头上自带小雷达,发射后不用载机管,自己就能追着目标跑;要么干脆搞“双模制导”,既有雷达制导又有红外制导。 早不是几十年前那种“发射后还得盯着”的老古董了——当年越南战争时美军的麻雀导弹,发射589枚才中55枚,命中率连10%都不到,故障率还高达80%,遇上高温高湿天气更是频繁掉链子。 可现在的导弹早进化成智能猎手,就说美军的AIM-120D,惯性中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打底,还藏着四种制导模式,远距离用高频雷达抓目标,近距离切中频提分辨率,就算战机释放电子干扰,它还能切换到干扰寻的模式追着信号源跑,更狠的是自适应自动驾驶仪,靠惯性基准系统实时调参数,高空低空都稳得住,干扰信号在它眼里跟杂音没区别。 光有制导还不够,导弹的“腿脚”也早不是当年的水平了,这才是让战机最绝望的地方,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一推,速度能飙到4-6马赫,机动过载随便突破35G,美军部分新型号甚至能到60G。 但有人驾驶战机呢?就算是歼20这种顶级五代机,极限过载也才9G,总不能让飞行员把自己压成肉饼吧?战机玩个急转爬升,在导弹眼里跟慢动作似的,随便一个变向就能跟上。 法国“米卡”导弹、台湾的“天剑2”都有35G过载,对付常规战机绰绰有余,更别提那些更先进的型号了,之前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挂着霹雳-15,把印度的阵风都打下来了,阵风够先进吧?还不是没摆脱,霹雳-15这导弹射程远、制导精度高,连欧美都得赶着升级AIM-260和流星导弹来追赶,足以说明现在的导弹有多难缠。 有人可能会说,隐身战机总该不一样吧?毕竟歼20的隐身能力针对预警雷达的L/S波段很管用。但火控雷达用的是X波段,波长短、精度高,只要距离够近到“烧穿距离”,隐身外形再讲究也没用。 当年F-117就是打开弹舱破坏隐身形态,被老式雷达在近距离锁定击落的,歼20要是被火控雷达盯上,一样得面对导弹的追杀,而且现在的导弹也在针对隐身技术升级,比如AIM-120D加了GPS辅助惯导和双向数据链,就算目标靠隐身暂时消失,后方还能通过数据链给导弹指路,相当于开了实时导航,想靠隐身蒙混过关纯属做梦。 那靠箔条、热诱弹这些“障眼法”总行吧?别傻了,导弹早不是一根筋了,R-77M的双模制导就是专门破这个的,箔条骗得了雷达,骗不了红外制导;热诱弹能干扰红外,却躲不过雷达扫描。 就算战机低空飞行想靠地形遮拦,导弹的雷达能过滤地面杂波,引信还有海面跟踪器,根本骗不过。之前有测试显示,面对双模制导导弹,箔条和热诱弹的干扰成功率连10%都不到,还不如赌导弹自己出故障来得靠谱。 有人又会抬杠:导弹燃料有限,耗完不就安全了?但现在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大得吓人,AIM-120D射程比老型号提高50%,配合高精度制导,在这个区域内导弹能量充足,战机怎么折腾都是徒劳。 只有在导弹飞行末端燃料快耗尽时,才有可能靠运气躲过去,但这种概率比中彩票还低,要知道越战时期导弹命中率低是因为技术糙,现在AIM-120系列实战命中率早就超过80%,霹雳-15更是在实战中证明了实力,哪还有侥幸空间? 说到底,现在空战的逻辑早变了,歼20的价值从来不是被锁定后甩导弹,而是靠隐身和先进传感器先发现敌人,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发射霹雳-15,那些觉得“被锁定还能跑”的想法,都是被老电影骗了。 导弹技术把战机的规避空间压缩到几乎没有,抗干扰、速度、机动性全方面碾压,就算是最先进的战机,被火控雷达锁定后也只剩听天由命的份,与其琢磨怎么甩导弹,不如琢磨怎么别被锁定——这就是现代空战的硬道理,技术代差摆那儿,侥幸心理没用。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