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乌克兰朋友聊天时,他聊起自家总统泽连斯基:“好多中国人觉得这总统以前是演喜剧的,当总统像闹着玩。可2019年大选,我、爸妈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全给他投票——73%的乌克兰人都选了他,就因为对前总统波罗申科太失望。” 波罗申科那五年,乌克兰人憋屈得像压在老房子漏雨的瓦檐下。2014年迈丹革命后他上台,拍胸脯保证反腐、入欧盟、平顿巴斯。结果呢?腐败没见少——基辅审计局2018年报告显示,政府项目超三成资金流向不明关联企业;经济像卡住的旧拖拉机,GDP常年2%出头晃悠,利沃夫的制衣厂关了一家又一家,哈尔科夫钢铁厂工人工资发不出来,只能领土豆抵工资;顿巴斯炮火没断过,五年死伤过万,可总统家族的巧克力厂倒越做越大,媒体扒出其下属公司拿了国防部后勤合同。反腐机构倒是挂了牌,就像小区门口挂了“便民服务站”却总锁门——钱从国库流走,连个水花都看不见。2019年选前民调,波罗申科支持率跌到个位数,老百姓觉得五年白熬,口号喊得比菜市场喇叭还响,啥实事没干成。选举时39个候选人,他首轮只拿16%,泽连斯基30%直接领跑。您说怪不怪?好多人投泽连斯基,真不是图他演过总统,就觉着他没沾旧体制的泥,能吹阵新风。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按理说政治素人上位风险更高,可为啥七成乌克兰人愿意赌?您有没有想过,当民众对现有体系的失望值突破临界点,“没干过坏事”比“干成过好事”更金贵?就像咱们深圳宝安区早年社区团购,居民宁可选没经验的新团长,也不想再被老团长坑押金。 波罗申科的问题,本质是“改革表演型政治”。他设的反腐委员会像搭在墙上的装饰架——框架在,没功能。我认识个在乌做外贸的朋友,2017年想拿政府补贴,跑了五个月,材料递进去就像石沉大海,最后托私人关系才搞定。这种“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BPR)”只做表面功夫,苦的是普通人。再看泽连斯基,他胜选后立刻解散议会、改组内阁,像给发霉的屋子开窗通风。虽然现在俄乌冲突让局面更复杂,但至少民众最初看到了“打破循环”的可能。 您发现没?这种“换人如换刀”的心态,在很多转型国家都出现过。就像老广常说的“执输行头惨过败家”,与其守着烂摊子等奇迹,不如推个新人试试。波罗申科输的不只是选票,更是五年积累的信任账户彻底透支——当承诺变成空头支票,再漂亮的履历也救不了口碑。 现在回头看,泽连斯基的喜剧演员标签早不重要了。乌克兰人选的不是演员,是个“能真正干事”的符号。这让我想起咱们身边创业的朋友,公司业绩差时,董事会宁可选跨行业的“空降兵”,也不愿给老团队最后一次机会——不是不信老人,是怕再耗下去,连翻盘的底气都没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泽连斯基对俄罗斯放话称;停火谈判可以,但条件是俄罗斯必须赔偿一万亿美元,作为在战
【14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