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 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早在汉朝开辟陆上丝路时,海上通道就已悄悄铺开,当时的广州港就有商船带着丝绸、瓷器驶向东南亚,可翻遍《汉书·地理志》,也找不着半句“跨海征伐”的记载,反倒是满篇都是“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的贸易记录,说白了那时的中国人盯着的是商机,不是别人的土地。 这种思路一延续就是上千年。 到了唐代,海上丝路彻底火了,广州成了东方第一大港,珠江面上“帆樯林立、万舶争先”,城里“环宝山积、珍货辐辏”,光登记在册的通商国家就有120多个。 朝廷专门设了市舶使管外贸,还建了海阳馆接待外宾,甚至给外商划了“蕃坊”聚居区,让他们自己选“蕃长”管理,这待遇搁当时全世界都少见。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游记里写,广州就是东西方货物的集散地,中国商船带着瓷器丝绸跑遍波斯湾,外国商船载着香料珍珠来交易,大家靠季风往返,两年一个来回,忙着赚钱谁有空打仗? 据史学家考证,开元年间每年来广州的外商就有80多万人次,要是真想扩张,凭着这商船规模早动手了。 宋代更夸张,通商国家扩到133个,还设了中国第一个“海关雏形”市舶司,外商船刚到有“阅货宴”,走时有“饯行宴”,知州程师孟干脆把蕃坊圈进城里,挖了南濠让商船避风,生怕贸易不够方便。 万历年间,葡萄牙人每年从这里运走3000担生丝,到崇祯时翻了倍,清朝90年间来广州的西方商船更是多达5266艘,连美国第一艘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都慕名而来,这些船载来的是货物,载走的还是货物,从没见中国商船跟着人家回美洲抢地盘。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郑和下西洋。 1405年第一次出海,船队带着2.7万人、62艘船,最大的宝船长140米、宽57米,载重量几千吨,而一百年后哥伦布的旗舰才29米长,载重百来吨,两者比起来简直是豪华游轮对小舢板。 可这支当时世界最牛的舰队,七次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带的是金银、丝绸、瓷器,做的是“厚往薄来”的馈赠贸易,到古里国还立碑写“凡诸番国,益坚和好”,别说占领土地,连当地特产都只是公平买卖。 要是换成同时期的欧洲殖民者,早拿着枪炮圈地称王了,可郑和船队走后,留下的全是“通好往来”的传说。 反观另一边,别人可没这么客气。 从13世纪到16世纪,倭寇这伙日本海盗把中国东南沿海搅得鸡犬不宁,前后骚扰了300年。 他们抢粮食、杀百姓,江浙一带被杀的民众就有数十万人,明朝派了好几任官员抗倭都没用,最后靠戚继光这些将领死磕才稳住局面。 这就有意思了,中国商船带着礼物跑遍南洋,日本浪人却驾着小破船来家门口抢劫,谁好战谁务实一目了然。 到了近代更不用提,1840年英国人带着炮舰打过来,逼著开埠通商;1894年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海战,夺走台湾;后来八国联军更是直接打进北京,烧杀抢掠。 这些国家驾着船跨过大海,不是来做买卖,是来抢地盘、逼赔款,把战火烧得中国山河破碎。 可哪怕到了清朝,中国有能力造战船了,也从没派舰队去伦敦、东京门口耀武扬威,最多只是在自己海域设防。 其实骨子里的逻辑从没变过,中国古代讲究“天下观”,觉得好东西该分享,丝绸瓷器、四大发明顺着丝路传出去,佛教、伊斯兰教也顺着海路传进来,怀圣寺那座阿拉伯风格的光塔,既是清真寺的呼礼塔,也是给商船导航的灯塔,宗教与商贸就这么和平共存。 而那些跨海来犯的,要么是海盗抢物资,要么是列强抢市场,本质都是盯着中国的财富,却没学会中国“以贸为兴”的智慧。 要是算笔账更清楚,唐代广州一年80万外商带来的税收,比打一场仗的收益高得多;郑和下西洋虽耗费巨大,但换来了南洋诸国的朝贡贸易,长远看稳赚不赔。 反观倭寇300年侵扰,让东南沿海经济倒退十年,列强侵华更是让中国赔了几十亿两白银,打仗从来都是亏本买卖。
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
静闻稻香意韵绵
2025-10-07 20:38:05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