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缅甸原始森林,一位青年军官与部队失散了,在痢疾、饥饿、蚂蟥的威胁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7 19:47:01

1942年,缅甸原始森林,一位青年军官与部队失散了,在痢疾、饥饿、蚂蟥的威胁下,历经四个多月,他竟奇迹般地走到印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查良铮出生于1918年,天津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境优渥,成长的环境充满了文学气息,父母的熏陶让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家庭不仅重视传统文化,也鼓励他追求个性化的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查良铮从小就对诗歌表现出非凡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创作。   他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已经在学校的文学活动中崭露头角,高中时期,他便开始写诗,并在校园里获得了一定的关注,日本侵华的消息传来,查良铮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愤怒,他的诗歌也逐渐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深感自己有责任参与到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去。   1935年,查良铮考入了清华大学外文系,专攻英语,在这里,他的文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往昆明,查良铮随校队徒步走了几千里,尽管身处战乱中的艰难环境,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途中,他带着一本英语词典,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停地学习,边走边学,直到昆明时,那本词典已经被他撕成了碎片,那段路程,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了解祖国的辽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战时的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依然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创作,西南联合大学的日子并不轻松,教学条件艰苦,战乱四起,然而他并未因此丧失对文学的追求,相反,在这里,他的诗歌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香港的大公报上,他的作品时常出现,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安稳的教职岗位,而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入了中国远征军,成为了杜聿明将军部队的翻译官,这一决定,标志着他从一个书生走向了战场,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穆旦随军出征,随着战局的变化,远征军不得不从缅甸穿越野人山进行撤退,那段经历,成为了穆旦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丛林中的生活异常艰苦,湿热的天气、毒虫的困扰以及不断逼近的死亡威胁,让穆旦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着极限的生死考验,四个多月的时间,他身陷险境,饥饿、疾病和疲惫几乎将他逼到了死神的门前,在这片原始的丛林里,穆旦和其他士兵一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尤其是饥饿和疟疾,几乎摧毁了他的意志,长时间没有食物的滋养,他和其他战友只能靠挖树根、吃野果来维持生存,即使这样,他们依然常常感到无比虚弱,甚至有时候在森林中迷失方向,蚂蟥、毒蛇、以及长年不停的暴雨,几乎让每一天都充满了生死的危险,穆旦曾经说过,他有一段时间连续七天没有食物,身心的极限被一次又一次地推到边缘。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每当快要崩溃时,他便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终于,在四个多月后,穆旦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了野人山,踏入了印度的边境,尽管他几乎已经不成人形,但他依然生还了,对他而言,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肉体的生死挣扎,更是一次对人性、对生命深刻反思的过程,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回到国内后,穆旦并没有选择继续远离故土的生活,他放下了曾经在战场上的经历,决定回到学术界,继续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1953年,他和妻子周与良一同回到中国,定居南开大学,穆旦在外文系教授文学,而周与良则在生物系任职,在南开大学的日子,穆旦专注于文学翻译工作,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波尔塔瓦》和《唐璜》,他的翻译工作,不仅让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更多世界文学的瑰宝,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随着政治风波的起伏,穆旦也难逃被卷入其中的命运,1955年,随着肃反运动的开始,穆旦成为了运动的对象,他被迫接受审查,甚至在学校的图书馆进行劳改,过上了艰难的生活,1968年,文革爆发,穆旦一家再次遭到迫害,穆旦本人被关押并强迫劳动,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在这些困境中,周与良始终陪伴在他身边,支持他走出低谷。   即便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穆旦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他翻译完了《唐璜》,并开始着手修改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即使在病痛和政治压力中,穆旦依旧坚持自己的工作,用文字和诗歌与世界对话,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