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论坛:若中国禁止美加入中国空间站,美国有权将其击落!这话说的真狂妄,当年你把我拒之门外,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你要是敢动粗,中国就让你知道什么叫“太空版的东风快递”,不服就来碰一碰...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主导国际空间站项目时,中国航天机构曾多次表达合作意愿,但美国以技术不成熟和安全担忧为由,明确排除中国参与。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报告,指责中国可能通过卫星获取敏感信息,这直接奠定了后续限制基础。 2011年,美国国会更进一步,通过预算法案加入沃尔夫条款,禁止国家航空航天局使用联邦资金与中国开展双边合作。这一规定持续生效,导致中国彻底无缘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中国航天局面对这种封锁,选择转向自主研发路径。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中国逐步积累经验,与俄罗斯开展有限合作,学习模块化设计和技术对接。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升空,进行无人对接测试,验证轨道交会能力。次年,神舟九号实现手动对接,航天员在舱内执行生物实验。这些步骤为后来独立空间站奠定基础,避免了外部依赖的影响。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完全依赖本土技术力量。天和核心舱于2021年4月由长征五号乙火箭发射,进入预定轨道后,展开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超过100千瓦电力供应。推进系统采用霍尔电推进器,能长期稳定运行,减少维护需求。 2022年,问天和梦天实验舱相继发射并对接,形成T型结构,总质量达60吨以上。太阳能转换效率超过30%,电力输出优于国际空间站。中国通过这些环节,实现了从设计到组装的全链条自主掌控。相比早期模仿阶段,这标志着创新型空间站的诞生。目前,天宫空间站已完成多项科学任务,如材料加工和辐射监测,证明其成熟度。国际空间站预计2030年退役,美国面临后继平台缺口,这加剧了某些方面的焦虑情绪。 美国论坛上出现的极端言论,源于这种转变带来的不满。2024年2月,在Quora网站,一个帖子直接提问:如果中国不允许美国航空航天局加入天宫空间站,美国是否该将其摧毁?回答者中,有人视中国空间站为国家安全威胁,主张使用反卫星导弹干预。这种观点在社交媒体扩散,部分人将中国拒绝视为封闭表现,忽略历史背景。 早年,美国主导国际空间站时,以防止技术泄露为由拒绝中国邀请,如今角色互换,却被指责为不合作。这种逻辑类似于霸王条款,引发中方网友反感。帖子中,有人将中国防御能力比作太空版东风导弹,暗示任何粗暴举动都会遭遇对等回应。这种讨论虽限于网络,但反映出太空领域大国竞争的激烈程度。 根据外层空间条约,攻击他国航天器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可能被视为战争举动。这一国际公约于1967年生效,禁止在太空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并要求和平利用空间资源。美国若实施击落,将面临全球谴责和法律后果。中国作为签约国,强调遵守条约,同时发展自身防护体系。2007年,中国成功进行反卫星测试,使用动能拦截器摧毁报废卫星,展示太空防御实力。此后,中国部署激光系统和预警网络,能实时监测轨道物体。东风系列导弹的变体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确保资产安全。这些技术并非进攻导向,而是应对潜在干扰的必要措施。论坛言论虽狂妄,但实际行动需权衡代价,谁先动手,谁就可能付出更高成本。 中国空间站并非封闭堡垒,而是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从项目规划伊始,中国就表示欢迎全球科研机构参与。目前,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项目入驻,包括欧洲和亚洲伙伴。欧洲航天局航天员学习中文,意大利成员在轨开展文化活动,显示合作热情。一些美国课题通过多边渠道间接参与,如空间肿瘤研究。但受沃尔夫条款限制,双边直接合作受阻。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资源共享,避免孤立局面。这种开放姿态,与某些美国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一边宣称科学无国界,一边试图通过威胁强行介入,暴露双重标准。中国通过实力积累,赢得尊重,而非依赖霸道手段。 中美航天实力对比日益均衡。中国嫦娥五号于2020年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2021年登陆火星,进行探测任务。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多次精准对接空间站,展示运营可靠性。2022年,中国完成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计划2030年部署兆瓦级装置,2050年建成吉瓦级系统。美国在低轨卫星和可复用火箭方面领先,如星链网络和星舰计划。但传统优势渐失,SLS火箭每次发射成本达40亿美元,性价比备受质疑。中国长征五号连续成功发射,嫦娥六号2024年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体现稳定性和创新力。这些成就源于科研人员长期攻关,而非短期炒作。
中国空间站为什么要叫上外国人来?因为说白了,阿拉伯不要技术不要系统当阿联酋航天
【17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