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一夜之间被查封了所有资产,她选择出走美国,在离开时她发誓,给我三年时间,只要我没饿死,我就要在美国横着走! 2023 年山西大同善化寺修复现场,83 岁的耿莹蹲在壁画前,手里握着一把当年地质勘探用的游标卡尺,仔细测量壁画剥落的缝隙。“这里得用微缩注浆技术,像补矿井裂缝那样精准。” 她抬头对身边的年轻工程师说,手腕上那道在秦岭勘探时留下的疤痕,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谁能想到,这位熟练运用地质技术修复古建的老人,曾在纽约街头摆摊卖画,还在珠海办过制药厂,人生轨迹比她修复的古建纹路更曲折。 1992 年纽约唐人街的跳蚤市场,48 岁的耿莹把水墨画摊在折叠桌上,旁边放着一本翻烂的英语词典。前一天她刚从餐厅洗完盘子回来,手指还泡得发白。 有个路过的华人拿起一幅《秦岭秋韵》,质疑道 “干部子女还来摆摊”,她没辩解,只是指着画里的山脉:“这是我当年勘探过的地方,每一笔都是真的。” 那时的她,刚经历珠海创业失败,公司资产被冻结,带着仅剩的积蓄赴美,连地下室房租都要靠打三份零工凑。 但她没丢了父亲耿飚教的 “韧劲”,白天干活,晚上在地下室画画,把地质队里见过的岩层纹理、制药厂熟悉的花草形态,都融进水墨里。 1978 年北京制药厂的实验室,38 岁的耿莹盯着培养皿里的菌种,已经连续三天没合眼。为了攻克一种中药提取技术,她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搬到实验室,模拟不同温度下的反应。 有次试剂意外爆炸,她的手臂被灼伤,却只在医院待了两天就赶回车间。“当年在地质队,塌方都没怕过,这点伤算什么。” 她跟同事开玩笑时,眼里却藏着股不服输的劲。 就是凭着这股劲,她从车间工人做到技术骨干,还考上北京中医学院,把地质勘探时养成的 “严谨劲”,全用在了药品研发上,后来她创业时,正是这种对质量的偏执,让产品很快打开市场。 2009 年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会议室,69 岁的耿莹把一份古建修复方案拍在桌上,方案里竟融入了制药厂的无菌操作理念。“修复壁画跟提炼中药一样,都得‘对症下药’,还得防二次污染。” 她指着方案里的细节,说服了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专家。基金会刚成立时,资金短缺,她把美国画廊的收入全投了进来,还亲自去企业拉赞助。 有次为了说服一位企业家捐赠,她连续一个月去对方公司,带着自己画的古建写生,讲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文化遗产不是古董,是活的根脉。” 这句话,她跟无数人说过,也慢慢打动了更多人加入保护行列。 1965 年秦岭地质勘探队的帐篷里,25 岁的耿莹在煤油灯下整理数据,帐篷外突然传来塌方的警报声。她抓起地质锤就冲出去,和队友一起抢救仪器和样本。 混乱中,一块碎石砸中她的膝盖,她却咬着牙坚持到最后。后来医生说再晚一点,膝盖可能就保不住了,她却笑着说:“还好把勘探数据抢回来了。” 这段经历,让她后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觉得 “没什么比塌方更危险”,创业失败时,她想起当年在帐篷里啃干粮的日子; 在美国摆摊时,她想起地质队里雪水就馒头的艰苦,这些过往,都成了她咬牙坚持的底气。 如今 83 岁的耿莹,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作息,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处理基金会的工作,下午要么去修复现场,要么在画室创作。 她的画廊还在纽约运营,收入大多用于文化保护;美国的果园交给专人打理,每年的果实会寄给基金会的志愿者。 偶尔她会回到北京的老房子,翻看当年地质队的照片和制药厂的笔记,嘴角总带着笑意。 有人问她 “这辈子后悔过吗”,她摇头:“每一步都没白走,地质队教会我坚韧,制药厂教会我严谨,画廊教会我创新,这些最后都用在了文化保护上,人生哪有白走的路。” 她的书桌一角,还放着那把旧游标卡尺,既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提醒:不管走多远,都要带着初心,踏实前行。 信息来源:双鸭山新闻网——耿莹: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原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一夜之间被查封了所有资产,她选择出走美国,在离开时她发誓,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06 21:45: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