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印度确实有比中国“强”的地方!台湾专家赖岳谦曾表示,印度有一点比中国

地缘历史 2025-10-02 10:46:26

万万没想到,印度确实有比中国“强”的地方!台湾专家赖岳谦曾表示,印度有一点比中国强上很多,那就是他们的嘴,之前奥运比赛,印度就扬言要碾压中国,结果赛程过了一半,印度还是0金0银,看来这嘴也确实够硬。   一切都得从那场口出狂言的记者会说起。   就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前,印度体育部长安胡斯·乔杜里站在镜头前,拍着胸脯说:“这次我们要拿两位数奖牌,甚至有望超越中国。”   那语气,像是金牌早已稳装兜里。   但事实证明,印度这张嘴,确实“强”到让人佩服,因为它的厚度,远远超出了赛场上的表现。   开赛第一周,印度射击队勉强捞到一块铜牌。田径赛场、摔跤垫子、羽毛球馆,印度代表团到处有身影,但领奖台上始终没他们的名字。   整个赛程过了一半,印度依然是零金、零银,只靠几块铜牌勉强撑场面。   而此时的中国,已经稳坐奖牌榜前列,和美国咬得难解难分。那种“碾压中国”的豪情,在现实面前变成了笑话。   最尴尬的时刻,还不是奖牌榜的对比,而是男子标枪决赛。印度的王牌选手纳拉杰·乔普拉,最后一掷失利,被巴基斯坦选手一枪夺金。   这一幕,像极了印度现实的写照,嘴上嚷嚷着“世界第三”,却连邻居都赢不了。   最终成绩出炉:印度1银5铜,总排名第71名;中国40金,总奖牌91枚,全球并列第一。   如果这只是一次失利,那也罢。但放眼整个奥运历史,印度的成绩更显得惨淡。   自1900年首次参赛至今,印度125年来总共只拿了10金10银21铜。   更扎心的是,其中8块金牌来自1928到1980年的男子曲棍球。   换句话说,印度真正靠现代竞技项目赢下的金牌,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   相比之下,中国从1984年重返奥运会后,短短40年内就拿了303枚金牌。   这不是水平问题,是体系问题。印度的体育体系,从上到下都透着一种松垮和无序。   首先是钱的问题。整个国家一年用在体育上的预算,不到中国的1.2%。   有数据显示,印度政府每年体育拨款约1000万人民币,这点钱放在中国,可能还不够一个国家队主力选手的训练费。   印度奥运冠军每个月的津贴,居然只有2500卢比,折合人民币大约210元,连健身房月卡都办不起。   最令人唏嘘的,是印度民间对于体育的无力感。   有一位印度金牌得主,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全靠他父亲是软件公司老板,倾家荡产送他去德国训练。   全国13亿人口,30年才出这么一位自费冠军,那哪是全民运动,分明是豪门游戏。   设施也跟不上。印度城乡差距巨大,很多农村连像样的煤渣跑道都没有。   国际标准场馆更是稀缺,大多数年轻运动员只能依靠私人赞助或自筹资金。   巴黎奥运前,印度国内还在争论选手的训练基地究竟设在哪,光是这个问题,就扯了半年。   有人调侃,印度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不在跑道上,而在“如何解决后勤”。   再看体制,问题更深。印度奥委会、曲棍球协会、足协等组织,过去十年里多次被国际组织警告、甚至暂停资格。   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印度作为主办国,场馆厕所还残留工人粪便,床板断裂,英国女王因此直接缺席。   赖岳谦说得没错:印度政府的嘴巴“全球第一”,但项目预算一到地方就变成了“跑冒滴漏”。   更可怕的是,这种“嘴炮文化”已经成了印度社会的主旋律。   媒体天天在喊“打倒中国”,“超越中国”,但现实中,连自家的水龙头都还没修好。   印度网民嘲笑中国“靠钱砸金牌”,可他们忘了,中国砸的是系统,是平台,是让孩子能从小学就拥有一次次体育测试的机会。   而印度,连选手的起跑线都还没铺好。   这种嘴强王者的心态,并不只是体现在体育上。巴黎奥运刚落幕,印度就高调宣布申办2036年奥运会,地点选在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达巴德。   莫迪政府信誓旦旦,说要搞一个“最现代、最绿色”的奥运会。   问题是,他们连2030年青奥会的场馆都还没影子,国际奥委会对他们的信任度几乎为零。   还有更魔幻的。印度科学家曾公开提议,把“引力波”改名为“莫迪波”,把“量子力学”归功于《摩诃婆罗多》里的神祇。   历史教科书写着“古印度有试管婴儿”,这些事,听起来像段子,但却实实在在发生在现实中。   你说这不是嘴强王者,那什么才是?   赖岳谦说,印度得的是一种“精神胜利症”。他们批评中国的举国体制“不民主”,可自己却连一个国家级体育中心都建不起。   这是典型的殖民遗毒,嘴上说着主权独立,骨子里却还活在“英属印度”的幻觉中。   你不能怪运动员不争气,他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下拼尽全力。但你得问问,那个高喊“超越中国”的部长,究竟是靠什么底气说出那番话的。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