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澳大利亚人离开中国之后,在社媒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 这是一个名叫罗伯特·巴威克的澳大利亚博主,在结束为期一个月的中国之行后,发自肺腑的感叹。 这句话很直接,却触到了一个西方不愿面对的事实——对中国的认知往往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从别人的剪辑和报道中得来。 罗伯特出发之前,脑子里塞满了媒体塑造的画面:灰暗的天、拥挤的街、冷漠的人和遍布的监控,他已经做好面对一个被各种负面标签笼罩的国家。然而,三十天,九座城市,他看到的却和想象完全不一样。 在成都的第一晚,他凌晨两点走上街头,看到的是人们在跳广场舞、聊天、散步,没有丝毫不安全的感觉。 第二天买早餐,他不需要现金或英文,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这种便利颠覆了他对中国“落后”的预设,在武汉的高铁、昆明的火车站、西安的街巷,他一路感受到的是高效、秩序和温度。 旅途中,他遇到的陌生人一次又一次地帮他打破刻板印象。在苏州问路时,一位骑电动车的大爷直接带他到酒店门口。 在长沙小餐馆,老板为他更改菜的做法,还加送饮料,在昆明站,一个志愿者帮他抬行李上站台。这些细节无法用数据统计,却能直击人心。 罗伯特不是唯一的例子。法国游客皮埃尔在广州看到街头的笑脸,说原来中国人比自己想象中更爱笑,韩国博主金敏圭在南京拍下乘客排队上地铁的画面,感叹秩序和自己想象的差距。这些人并不是“亲华派”,他们只是亲身走过、看过。 类似的故事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关键词“China Travel”的热度在攀升。外国游客拍的不是刻意的国家形象,而是生活的真实片段——扫码坐车、在夜市吃串、去中医馆体验针灸。它们的说服力来自于生活本身,而不是说辞。 这股热潮的出现,离不开一些现实条件。中国的72小时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已覆盖54个国家,降低了外国游客出行门槛,公共服务和旅游体验的优化,也让初到中国的人很快融入环境。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仍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温度。 在罗伯特眼中,中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有活力也有压力、有秩序也有矛盾的社会。他看到拥挤,也看到高效;体验过服务的冷淡,也收获陌生人的热情。这样的复杂性,才是一个真实国家的样子。 他最后总结:看一个国家,不要只看新闻片段,更不要只听别人讲,你得亲自走一趟,才能分辨那些标签是真是假。只有走近,才能看清;只有看清,才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