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澳大利亚人离开中国之后,在社媒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 澳大利亚博主罗伯特·巴威克,他花30天时间在中国走了9座城市,从北京的胡同到深圳的科技园,从西安的古城墙到成都的夜市,亲身经历彻底颠覆了他出发前的固有印象,也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出发前,罗伯特对中国的认知全是西方媒体灌输的刻板标签:污染严重、氛围压抑、处处是监控、人们冷漠拘谨。他自己也承认,坐飞机时心里还打鼓,真怕一脚踏进传说中“另一个世界”。 可飞机刚落地成都,迎接他的不是阴沉沉的空气,而是一碗热乎的冒菜,还有主动帮他找路的路人,地铁里安安静静看电子书的年轻人,这些温暖的细节让他瞬间放下了戒备。 接下来的旅程里,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打破偏见”的体验。他原本以为中国人生活拘谨,结果发现成都夜市里大家喝酒聊天、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比澳洲人还随意; 他以为这里到处是监控会让人不自在,可深夜12点走在西安回民街,街上熙熙攘攘全是烟火气,比墨尔本街头还安全,甚至凌晨两点在成都街头闲逛都毫无顾虑。 这种安全感让他感慨:“在墨尔本我都不敢晚上一个人出门,在中国却能安心走到深夜。” 最让他惊叹的还有中国的生活便利度。在北京,他被地铁的高效震撼,不用开口交流,靠手机就能搞定吃住行;在上海体验无人便利店,扫码开门、选货、结算全程不用说话,几分钟就能完成;买奶茶、打车、医院挂号,甚至路边买根冰棍,都能线上支付。 他忍不住感慨:“我们总以为西方才是高科技,其实中国在生活细节上的现代化,早就走在了前面。” 除了基建和便利,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更让他动容。在苏州问路,骑电动车的大爷怕他找不到,亲自把他送到酒店门口;在长沙点菜,老板知道他吃不惯辣,特意调整了口味还送了饮料;在昆明火车站,志愿者主动帮他抬行李上站台。 这些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帮助,让他明白,中国人和全世界的人一样,都有家长里短的温情,根本不是西方媒体描绘的“冷漠排外”模样。 罗伯特坦言,出发前他对中国95%的了解都来自片面的新闻报道,可亲身走过之后才发现,那些所谓的“负面标签”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不是完美的,也有房价压力、城市拥堵这些问题,但它更有蓬勃的活力、有序的秩序和藏在日常里的温度。 这里的年轻人为了梦想奋斗,普通人认真过着日子,街头巷尾全是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这些都是屏幕上看不到的真相。 其实罗伯特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中国后,都忍不住分享自己的“认知反转”。有人惊叹中国城市的整洁有序,有人感慨公共交通的高效,有人羡慕深夜街头的安全感,这些真实的体验,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而反过来,国内也有不少人曾盲目崇拜欧美,可真正去生活一段时间后才发现,那里也有看病贵、基础设施老旧、治安堪忧等问题。 说到底,偏见大多源于陌生,误解来自信息差。西方媒体总爱放大中国的个别问题,却很少报道普通人的日常;而国内一些平台也过度美化欧美,让大家忽略了那边的现实困境。 就像罗伯特说的,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不能只盯着问题看。想了解一个地方,光靠屏幕上的片段根本不够,只有亲自踏上那片土地,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样子。 “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这句话不仅是罗伯特的由衷感慨,更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别让别人的叙述定义你的认知。 中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亮点;欧美有其优势,同样也藏着不少生活的无奈。与其隔着屏幕争吵、带着偏见评判,不如迈开脚步去亲身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