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八年时间挑起了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后,又成功挑起了中日之争“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国要慢慢退出亚太,让中日再像俄乌一样血战,打得不好,再鼓动德国和北约与日本再组成轴心国,实现二次大战的翻版? 如果你仔细去嗅现在弥漫在太平洋上空的硝烟味,总会有一种强烈的“既视感”。这股味道,我们在东欧那片如今已满目疮痍的黑土地上闻到过。华盛顿的那帮战略家们,似乎手里只有一本剧本,在乌克兰演了整整八年还没演够,现在又迫不及待地把舞台搭到了亚洲。 看看这时间线的一致性,简直让人背脊发凉。当年基辅街头风起云涌时,第一笔5亿美元的援助就已经那是2014年的事了。 从那时起,美制标枪导弹和情报共享网络就像输血管一样扎进了东欧的肌肉里,直到顿巴斯变成了绞肉机,直到哈尔科夫的废墟里堆满了弹壳。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漫长点火”,为的就是让那里成为堑壕和缓冲带。 而如今,这一套流程正原封不动地向我们的家门口复刻:从前些年有人喊出“那边有事就是这边有事”,到2022年东京樱花树下的私语,再到2024年戴维营桌上那张摊开的台海地图,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在这盘大棋里,日本的角色显得格外尴尬且危险,像极了一个被推上前台却还蒙在鼓里的“冤大头”。 虽然东京的防卫费正向着GDP的2%一路狂奔,F35战机和高超音速导弹的订单签得飞起,但只要看看汉堡港那些因为能源翻倍而不得不停工的吊车,就能明白“盟友”这两个字在华盛顿眼里的真实含金量。 有些日本政客似乎很兴奋,比如高市早苗,在国会里调整麦克风声称要准备“最坏局面”,甚至想把自卫队的命运和那个海峡绑在一起。 但这笔账真的算对了吗?东京街头锐减的中国游客和凄惨的经济数据已经在发出警告:这也可能是一场“火中取栗”的自残游戏,一旦真的撕破脸,最先感到痛的绝不会是大洋彼岸的那个指挥官。 现在的局势很微妙,美国一边想让日本充当那个顶在前面的“亚洲版乌克兰”,甚至想把北约的触角伸过来搞个“再版轴心国”;另一边又想让自己完美抽身,像现在靠卖液化气和军火收割欧洲一样坐收渔利。 然而,亚洲终究不是欧洲,这里的人对二战的血腥记忆太深刻,没几个人愿意真为了美国霸权去当炮灰。你看东南亚那边,不管风怎么吹,大家都只想安心搞钱改善生活,根本不愿意选边站。 说到底,这一套“代理人战争”的把戏,虽然在那边得手了,但在太平洋这边大概率是要碰壁的。我们的反应是该亮剑时亮剑,无论是黄海炸起的水柱还是外交部的严厉警示,都在清晰地划下红线。与此同时,我们始终没关上合作的大门。 毕竟时代早就变了,比起美国那种只想把水搅浑好摸鱼的旧思维,坐下来做生意、互利共赢才是真正的人间正道。华盛顿那个“离岸平衡”的算盘打得震天响,但到头来可能会发现,在如今这个深度捆绑的地球村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安全的看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