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的事情,还是要重视一下。在被我们点名后,他已经先后去了德国和荷兰!去了这两国后,沈伯洋每次都挑衅叫嚣,认为我们的通缉毫无压力! 按照常理,被点名的人要么低调隐身,要么惶恐不安。 但沈伯洋的反应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通缉令发布的24小时内,他就已经在法兰克福机场落地了。他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张登机牌,戏谑地写道:“风太大,我先躲躲。” 这显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走秀”。 德国和荷兰的签证早就办妥了,行程表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所谓的“听证会”和“座谈会”。对于这两个欧洲国家来说,沈伯洋就是一张送上门的“牌”。 德国联邦议院举办的听证会,名义上是讨论“民主现状”,实则就是给沈伯洋搭台子。十几个议员围坐一圈,甚至有助理专门给他递水,仿佛他是什么远道而来的贵宾。 沈伯洋也很懂这一套,他在议院门口特意举着通缉令的打印件拍照,那种挑衅的姿态,直接戳中了西方媒体的兴奋点。 虽然荷兰在半导体、港口贸易上高度依赖中国,但这并不妨碍某些右翼政客想搞点小动作。他们邀请沈伯洋去谈“印太安全”,把他包装成“受害者”。 这一路走下来,沈伯洋接受了十几家西方媒体的专访,标题极尽耸动之能事,仿佛他是一个正在遭受迫害的孤胆英雄。 为什么欧洲要这么做?说白了,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欧洲政客需要在国内展示“人权卫士”的形象,同时又想在对华关系中手里多几个筹码。 哪怕他们清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红线,但只要还没到彻底翻脸的那一步,这种恶心人的小动作就不会停。 而沈伯洋呢?他需要这些闪光灯来给自己镀金,证明自己即使离开了岛内,依然有“国际影响力”。 在岛内,绿媒像是打了鸡血一样,24小时滚动播放他在欧洲的画面。名嘴们声嘶力竭地喊着:“看!大陆根本拿他没办法!” 这种论调确实能忽悠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从未走出过岛内同温层的支持者。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抱紧西方的大腿,法律就真的只是一张废纸。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我们仔细拆解沈伯洋的处境,就会发现这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法律的威慑力,从来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立刻把人抓回来,更在于它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沈伯洋现在之所以还能笑,是因为他此时此刻站在荷兰。但他心知肚明,全球两百多个国家里,敢让他落地的国家正在急剧减少。 只要他踏入任何一个与中国签署了引渡条约的国家,或者任何一个不想为了他而得罪中国的国家,等待他的就是一副冰冷的手铐。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这种“政治表演”是有保质期的。欧洲政客是极其现实的生物。今天他们愿意给沈伯洋递话筒,是因为中欧关系还在博弈期。 可一旦大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当他们发现这张“牌”已经不仅不能获利,反而会损害本国核心利益时,抛弃沈伯洋只需要一秒钟。 大陆这边的策略其实很清晰:通缉令或许不会立刻生效,但它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压缩沈伯洋的生存空间。 每一次他在公开场合的发言,每一次挑衅的举动,都会被记录在案,成为未来审判席上加重刑罚的铁证。 现在岛内有些人还在为他的“成功外逃”沾沾自喜,甚至觉得这是一种胜利。 殊不知,这正是大陆法律战最狠辣的地方——让你在虚幻的安全感中耗尽所有政治资本,最后在异国他乡的冷板凳上,看着回家的路彻底断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