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冈比亚留学生享“特护”,国人的沉默抗议藏在评论区里 厦门大学全力救治冈比亚白血病留学生的新闻,没等来“善意外交”的赞誉,评论区里的质疑却扎了眼:“国内白血病儿童有没有同等待遇?”“中国孩子能免费治吗?” 这不是恶意的排外,是普通人对“超国民待遇”的无声反弹——当留学生能享高校兜底的医疗资源,不少国内家庭却在重疾面前为钱发愁;当外籍人士的诉求被优先响应,本土民众的民生期待反而成了“待议项”。 评论区里的“五味杂陈”,藏着最朴素的情绪:善意从不是“对外高配、对内低配”的双标。我们欢迎友好交流,但公平该是所有善意的底色——当国民的医疗保障还在爬坡,把稀缺资源变成“外宾福利”,只会让善意变了味。 这场舆论里的“嘲讽”,本质是普通人在说:别让“优待外宾”,凉了自己人的民心。


荼糜
虐待亲子,宠溺养子的狗血短剧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