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何鹰鹭退党 黄暐瀚质问国民党“要不要统”? 针对国民党陆配中常委何鹰鹭退党事件,媒体人黄暐瀚11月27日认为,国民党完全不用担心失去一位中常委何鹰鹭,但却有责任告诉两岸的民众:“1.要不要统?2.怎么统?3.怎么达到和平(不战争)?” 说白了,这不是一场个人退党的风波,而是一个牵扯到国民党核心路线的大哉问,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把“你到底是谁、你要去哪里”这类灵魂深处的终极问题摆在了国民党的面前。 先说说何鹰鹭退党的背景。这位中常委的身份有点特别,陆配身份在台湾政坛原本就少见,而她能进入国民党中央决策层,已经说明国民党在某种程度上愿意接纳更广泛的两岸声音。 可惜的是,这样的象征性人物选择退党,显然不是因为“个人因素”那么简单。根据台湾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何鹰鹭对国民党在两岸立场上的模糊与回避感到失望。 认为这个党已经不再是那个“主张和平统一、两岸交流”的国民党。黄暐瀚提到的三问:“要不要统?怎么统?怎么达到和平?”乍一听像是简单的政治选择题,但问题的难度远超表面。 这三问其实是对国民党长期“模糊战略”的一次全面拷问。国民党几十年来一直在“两岸和平”和“中华民国体制”之间打太极,既不愿意和大陆完全划清界限。 也不敢像民进党那样高调喊出“台独”。这种骑墙策略,过去在选票上确实有效,但面对当今岛内外环境的巨变,已经逐渐失效。 说国民党模糊,不是空口说白话。比如在选举时,国民党常常强调“和平发展”,但一提到统一,就开始打太极,说“留给下一代决定”。 这听起来很民主,但问题是,连自己党内的人都搞不清楚方向时,又怎么让选民产生信任?何鹰鹭这种来自大陆的党员,原本就是看重国民党在两岸话题上的“传统价值”。 结果却发现这个党早就变味,当然会寒心。更何况,当她退党后,党内反应冷淡,甚至有些人还松口气,这更说明了国民党内部对统一议题的忌惮与疏离。 黄暐瀚虽然现在被认为是“变绿”的媒体人,但他提出的问题其实并不偏颇。今天的国民党,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两岸路线。 不能一边在大陆赚“红利”,比如农产品、观光、经贸,一边在岛内享受“台独体制”的政治资源。这种“两边通吃”的模式,在过去或许行得通。 但现在的台湾社会早就撕裂得厉害,模糊路线只会让人觉得你没有立场,甚至怀疑你随时翻脸。长期下去,不但失去了深蓝基本盘,还吸引不了中间选民。 再说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几年,台湾的国际处境越来越紧张,尤其是美国在亚太的布局越来越激进,岛内气氛也跟着升温。 在这种外部压力下,岛内政党更需要有清晰立场。但国民党却一直在回避关键问题,比如统一是否仍是目标?是否接受“一国两制”?如何定义九二共识? 每次被问到这些问题,国民党的回答不是“尊重民意”,就是“维持现状”,听多了让人觉得这党是靠惯性活着,而不是靠信仰。 你说统一太敏感,不敢讲可以理解,但至少你可以讲讲“怎么避免战争”?黄暐瀚的第三问,其实是最现实的。毕竟现在没人希望打仗,那国民党能不能提出一个既能维持和平。 又不放弃原则的策略?结果也没有。连个像样的两岸政策白皮书都拿不出来,让人怎么相信你能处理好两岸关系? 更别提现在还有些党内人士开始模仿民进党的论调,搞“中华民国台湾”那一套,看起来是“创新”,实际上是自废武功。 有意思的是,国民党有时还会把自己当成“两岸和平”的唯一代表,说自己是“和平保卫者”。但现实是,现在的国民党,既不是民进党的替代品,也不是大陆愿意信任的对象。 大陆方面曾经多次暗示,希望台湾“有识之士”推动统一进程,国民党原本最有机会扮演这个角色,但如今却越来越像个“刹车皮”。 一方面不敢讲统一,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脱钩,结果就是谁都不满意。这时候再看何鹰鹭退党,其实她只是个引爆点。这件事揭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中常委的流失。 而是国民党内部路线已经严重分裂。有人还在坚持老国民党的统一理念,有人则向绿营靠拢求生存。更尴尬的是,党中央还试图维持表面团结,这种状态既无法激发支持者热情。 也无法赢得中间选民信任。久而久之,国民党就会继续失血,甚至沦为一个“在台独体制下苟延残喘”的政党。 现在回头看黄暐瀚那三问,确实是国民党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连这种问题都不敢回答,还谈什么重返执政?台湾政坛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要在关键时刻拿出明确立场。 否则,不光是何鹰鹭,未来还会有更多人选择离开。因为没有人愿意跟着一个连方向都不敢确定的政党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