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供应占90%,国产率不足5%:中国光刻胶谁在破局? 2025年,日本企业手

飞天史说 2025-11-28 11:20:06

日本供应占90%,国产率不足5%:中国光刻胶谁在破局? 2025年,日本企业手里还攥着全球90%的高端光刻胶话语权,而中国本土的高端光刻胶市场份额不到5%。 有人说,这就像是打牌,牌在别人手里,轮到我们只能干瞪眼。可真的是这样吗?最近几年,局面正在改变,光刻胶这块“硬骨头”,中国正一块一块啃下来。 要说光刻胶难搞,真不是随便说说。日本企业几十年深耕,核心配方、原料、工艺层层设防,尤其是在顶级芯片制造用的ArF和EUV光刻胶上,日本的市场份额高得离谱。 中国企业最初只能在一些传统工艺上试水,像G线、I线这种基础款,算是摸清了门道,实现了批量生产。但一到高端,就像遇上了“封神榜”,门槛高得让人怀疑人生。 彤程新材(北京科华)、上海新阳这些企业,在KrF光刻胶领域实现突破,已有多款产品批量销售,但高端KrF、ArF光刻胶国产化率仍不足5%。 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已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少量发货,虽尚未大规模量产,但已是不小的进步。别看数字还低,但要知道,每一小步,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实验和无数人熬夜攻关的结果。 行业内还冒出了几个狠角色,直接攻克了老外卡了几十年的技术。安徽觅拓材料更是在2025年10月成功实现光刻胶核心材料光敏剂的试产,一举打破日本和欧美企业近四十年的垄断。 还有高校的科研团队,华东理工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团队开发出新方法制备先进光刻胶薄膜,通过电子束光刻和超越极紫外光刻验证。 北京科华与中科院联合承担的国家02专项EUV光刻胶项目已通过国家验收。基础研究一突破,整个行业的天花板就被顶高了。 光刻胶不只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讲究“抱团取暖”。中国企业慢慢搞起了全链条布局,从原材料到配方再到配套试剂,像徐州博康这样,从头到尾自己搞定,在光刻胶单体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这种自主可控的模式,减少了对外依赖,抗风险能力也强了不少。再看今年10月,国内首个EUV光刻胶标准《极紫外(EUV)光刻胶测试方法》启动公示立项,由上海大学、张江国家实验室、上海华力、上海微电子等高校、实验室、企业联合起草,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推进。 标准的建立将为材料导入和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地方政府也没闲着,阜阳等地方联合企业和高校组团搞产业集群,大家共享技术和基础设施,研发成本摊薄,创新效率也更高。 不过,说光刻胶突围容易,做起来那是血泪史。下游晶圆厂换供应商极其谨慎,光刻胶得一轮轮验证,周期动辄一两年,没人敢拍脑袋说换就换。 更棘手的是,光刻胶还得和光刻机高度适配,而国产光刻机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不够。2023年中国还进口了价值接近九十亿美元的光刻机,国产胶想上量,只能等配套设备一起跟上。 这种局面下,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显得特别重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规模超3000亿元,计划投入超500亿元专门扶持光刻胶等关键材料,资本市场也看好这个赛道,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资本和政策这两个轮子一齐转,企业干劲更足,人才和技术也都往这边聚。 国际巨头信越化学已关注中国市场动态,全球产业话语权正逐步向多极发展。 中国企业也没死守一条路,开始搞材料创新和多重曝光等新技术,为先进制程突破提供支撑,给全球带来“多条腿走路”的新思路。这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来说,是个格局级别的变化。 中国光刻胶的这场突围,不光是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缩影。技术有突破,标准有制定,产业有协同,未来几年,中国光刻胶已经不是那个被动等着被卡脖子的角色。 局势在变,中国人破局的底气也越来越足。这一局,谁能笑到最后,答案已经越来越明朗了。 参考资料:恒坤新材市值280亿,厦门超级IPO诞生了 2025-11-18 15:45 新浪财经

0 阅读:77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