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没有电灯的古代世界陷入一片漆黑,那么古人是如何点亮他们的夜晚的呢?对

理大国迷雾 2025-11-28 11:16:25

当夜幕降临,没有电灯的古代世界陷入一片漆黑,那么古人是如何点亮他们的夜晚的呢?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光明是件需要精打细算的奢侈事。 最早的照明方式其实是燃烧薪柴,古人称之为“烛”或“火”。在户外,如果人多或者庭院大,就会点燃“庭燎”或“大烛”,其实就是由人手执的火把。周代礼制甚至规定,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时燃烛一百,以此彰显威仪。 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照明革命是油灯的出现。人们发现,用动物油脂作为燃料,比燃烧薪柴的烟焰要小,火患风险也降低了。 屈原在《楚辞》中提到的“兰膏明烛”,“兰膏”就是在动物油脂中加入香料,燃烧时能散发清香,以掩盖油脂燃烧本身的异味。不过,当时的动物油脂价格昂贵,只有官家和富户才能消费得起。 汉代及以前,油灯多使用动物油脂,这类油脂在常温下呈膏状,燃烧时光线昏暗且冒黑烟,还有难闻的气味。对于普通平民来说,获取照明燃料更为现实的方式是依靠自然产物。 汉代以前,人们会点柴禾照明。汉代则常用植物纤维做灯芯,比如麻秸等。史书记载,一个叫颜叔子的人,在风雨夜收留了一位屋子被毁的寡妇,为了避嫌,他让寡妇手持灯烛,柴禾烧完了就抽取屋顶的茅草来续燃,坚决不让黑暗有可乘之机。 还有一种常见的灯芯材料是“灯草”,即灯芯草茎的中心部分,这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惦记油灯里点着两茎灯草的故事中有所体现。 平民用的油灯,造型通常简单朴实。陶瓷业的兴起让灯具成本得以降低,简单的陶瓷灯盏使得普通人家也用得起油灯。相比起贵族使用的那些设计精巧、带有导烟管等结构的青铜灯,平民的灯具更注重实用。 说到蜡烛,它在古代大部分时间里可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汉代的蜡烛短而粗,主要由蜂蜡(黄蜡)制成,产量很低。据说西晋的石崇曾“以蜡烛灼炊”,做饭烧的都是蜡烛,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 唐代开始,人们养殖白蜡虫,从其分泌物中提取白蜡,这种蜡熔点高,可以制成类似今天的长管状蜡烛。但蜡烛的价格始终不菲,在宋代,一根蜡烛的价格大约在150文左右,甚至更贵,足够一个平民好几天的饭钱。所以北宋名相寇准家连厨房厕所都点蜡烛,在当时是件令人咋舌的豪奢行为。 在室内照明都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古人的夜晚户外活动更是深受限制。古代长期实行宵禁政策,夜晚出行本就不便。在绝大多数没有月光的夜晚,道路上漆黑一片,夜行者只能依靠灯笼或火把艰难前行。 对于患有夜盲症的人来说,夜晚外出更是危险重重。即便是在紫禁城内,除了帝后皇子们的居所,其他地方也大多不设路灯,官员们上朝时常需自提灯笼。唐宋时期,臣子若能在夜间被召见后获赐御前灯火送归,被视为一种极高的恩宠。 然而,智慧的古人也在想方设法改善照明条件。唐代出现了被称作“省油灯”的夹瓷盏,这种灯有两层结构,夹层中可以注水,通过水冷降低油温,减少燃油的蒸发,据说能省油近半。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节能发明,为那些需要长时间挑灯夜读的寒门学子提供了便利。 照明工具的演变,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对于大多数平民家庭而言,夜晚照明成本高昂,因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为最自然的生活节奏。昏暗的光线下不便劳作,但也催生了一些静谧的夜间情趣。 有人静听夜雨,有人独上高楼望远,也有人像苏轼那样,趁着月色漫步,留下《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名篇。夜晚的静谧,反而为文人的思考与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环境。 随着宋代的经济发展和都市繁荣,特别是宵禁制度的放松,普通市民的夜生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北宋东京汴梁等大都市出现了热闹的夜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烧烤小吃、各类戏法表演通宵不绝。这背后,也离不开灯具成本的降低和照明条件的些许改善。 回望古人的夜间照明史,从庭燎的篝火,到青瓷灯盏里的微弱光晕,再到宋代市井的点点灯火,每一缕光光的背后,都闪烁着古人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智慧与韧性。那一盏盏“省油灯”、一根根珍贵的蜡烛,不仅照亮了书生的简牍,也照亮了寻常百姓家一个个平凡而温暖的夜晚。

0 阅读:2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