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慈禧太后说:“让你当两江总督,知道为什么吗?”左宗棠答:“去清理李鸿章的势力,”“明白就好。”左宗棠并未照办,而是枪口对外。带200亲兵视察上海防务,过外国租界时命令:刀出鞘、枪上膛,谁敢阻拦,格杀勿论。 主要信源:(红色文化网——左宗棠与李鸿章:晚清外交史上的忠奸两极) 1882年的北京城,紫禁城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 慈禧太后端坐在养心殿的暖阁里,手指轻轻敲打着红木茶几。 当她提出让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时,这位老臣立即领会了太后的深意——这是要借他之手,制衡李鸿章日益壮大的淮系势力。 离京那日,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左宗棠坐在马车里,望着窗外泥泞的官道,思绪飘到了二十年前的战场。 那时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将领,与曾国藩、李鸿章同在湘军共事。 记得1862年那个炎热的夏天,他率军追击太平军,在浙江边境与李鸿章的淮军不期而遇。 两支军队为了争夺战功,差点兵戎相见,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芥蒂。 马车颠簸着驶过卢沟桥,左宗棠的思绪又飘到了更远的西北。 他想起了收复新疆时,在漫天黄沙中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日子。 那时李鸿章在朝中不断上书,认为西征耗费巨大,不如集中力量经营海防。 这些往事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过,让他不禁感慨万千。 抵达上海时正值梅雨季节,黄浦江上雾气朦胧。 左宗棠带着两百亲兵巡视防务,队伍行至外滩租界时,他注意到英国士兵在哨卡前傲慢的神情。 "全军听令!" 他沉声喝道,"刀出鞘,枪上膛!" 士兵们整齐划一的准备声惊动了租界里的外国人,几个洋人从窗户里探出头来张望,脸上写满了惊讶。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天津。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正在书房里批阅公文,听到消息后不禁摇头。 他放下毛笔,对幕僚说: "左公这般强硬,只怕要惹出外交事端。" 在李鸿章看来,与洋人打交道应当圆融,而左宗棠的做法太过直来直往。 两人的为官之道,在这一刻形成了鲜明对比。 左宗棠在上海的官邸设在城隍庙附近,是个简朴的院落。 每天清晨,他都要查看长江口的防务图,仔细标注需要加强的炮台位置。 有时他会微服私访,到码头与渔民交谈,了解外国商船的活动情况。 这些实地考察让他对海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加强海防的决心。 与李鸿章主张重点发展北洋水师不同,左宗棠更注重沿海整体防务。 他在两江任上大力整顿水师,淘汰老旧战船,购置新式火炮。 有一次视察吴淞炮台时,他发现守军使用的还是前朝的土炮,当即下令更换最新式的克虏伯大炮。 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让他在官兵中赢得了很高威望。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尽管与李鸿章政见不合,左宗棠仍积极支援福建水师。 他亲自督运粮草军械,还从两江调拨了二十万两饷银支援前线。 当听到马尾海战失利的消息时,他正在用晚膳,当即放下碗筷,连夜起草加强海防的奏折。 这种以国事为重的胸怀,体现了一个老臣的政治操守。 左宗棠晚年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坚持收复新疆的壮举。 当时朝中多数大臣主张放弃西北,集中力量经营沿海。 记得在一次御前会议上,李鸿章当面质疑西征的可行性,左宗棠激动地拍案而起: "新疆乃祖宗之地,岂可轻言放弃!" 他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颤抖,但目光如炬。 最终,他的坚持打动了朝廷,也成就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西征路上,左宗棠与士兵同甘共苦。 在穿越戈壁时,他坚持与士兵一样饮用浑浊的河水。 有次巡营时,他发现一个士兵的靴子破了,当即脱下自己的靴子递给士兵。 这些小事让将士们对他更加敬重,也体现了他爱兵如子的带兵之道。 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任上病逝。 临终前,他还在惦记着台湾的防务,对前来探望的官员说: "东南海防,关乎社稷安危,万万不可懈怠。" 他的一生,正如他常对部下说的那句话: "为国效力,当以忠心为本。" 这位老臣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庄严的承诺。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恩怨,是晚清政坛的一个缩影。 两人都是中兴名臣,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因性格和政见差异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左宗棠的刚直不阿,李鸿章的圆融变通,共同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画卷。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深思。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