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在古代陪侍权贵上床是惯例,像梅兰芳都是被冯耿光,从相光堂子赎出来的,甚至不断

阿皮历史库 2025-11-28 10:53:11

戏子在古代陪侍权贵上床是惯例,像梅兰芳都是被冯耿光,从相光堂子赎出来的,甚至不断花费重金给梅兰芳买大别墅,请名师。     在古代,戏子被归为“下九流”,社会地位低下。     他们大多自幼被卖入戏班,签下形同卖身契的合约,不仅要刻苦练功登台献艺,私下里还常沦为权贵的附属品。     如清末天津名伶杨翠喜,凭借出众的唱功红遍津门,连袁世凯的家眷都专程前往戏园听她演唱。     可这份才华却成了祸端,北洋官员段芝贵为讨好庆亲王之子载振,花一万三千两白银买下杨翠喜,连同整套翡翠头面一同送入载振府邸,而杨翠喜的养母只能含泪收下银两,眼睁睁看着她沦为权力交易的筹码。     这种将名伶当作“雅贿”礼物的做法,在当时的官场屡见不鲜,湖广总督端方就曾将名角李桂芬送入京城讨好上司,盐商们为巴结官员,更是直接将自家戏班整体献上。     更令人唏嘘的是,专门培养男伶的“相公堂子”在清末民初颇为盛行。     这些堂子打着学戏的幌子,挑选眉清目秀的少年加以调教,不仅教他们唱念做打,更要迎合权贵的各种需求。     《红楼梦》中贾府的权贵们聚会时,就常请“象姑馆”的娈童作陪,这些少年打扮得雌雄难辨,既要吹拉弹唱助兴,还要满足主人的私欲。     他们的黄金时期只有十一二岁到十五岁,一旦成年嗓音变粗、样貌长开,就会被弃如敝履,要么转行做最低贱的营生,要么在贫困中潦倒度日。     梅兰芳的早年经历也与这种环境紧密相关。     十四岁时,他在云和堂以“歌郎”身份登台,所谓“歌郎”,就是在堂会中既要唱戏又要陪侍客人的少年艺人。     正是在这时,二十五岁的冯耿光发现了他的天赋。     冯耿光出身官宦世家,时任银行高管,手头阔绰且极具人脉。     他看中梅兰芳的潜力,不仅出资将他从堂子中赎出,还承担了他的生活开销。     为了让梅兰芳安心学艺,冯耿光在北京北芦草园为他购置了宅院,后来又陆续请来了王瑶卿等京剧名家亲自授课。     梅兰芳排练《太真外传》时,冯耿光不惜花费千元买下珍贵的孔雀翎褂作为戏服,他去美国演出缺少路费,冯耿光四处奔走筹集十万块大洋,甚至愿意变卖自己在东四九条的府邸凑钱。     北洋时期的权贵圈里,捧角儿早已成了一种彰显身份的时髦。     内务总长程克为了捧旦角朱琴心,直接买下北京天乐园戏院让他组班演出,还有权贵为喜爱的女演员送上“文艳亲王”的封号,扎起彩匾雇乐队敲锣打鼓送到戏馆,场面极尽张扬。     这些权贵们组成了一个个“捧角集团”,其中以支持梅兰芳的“梅党”和追捧荀慧生的“白党”声势最大。     “梅党”里既有冯耿光这样的金融巨头,也有张伯驹这样的名门公子,他们不仅出钱出力,还为梅兰芳的剧目出谋划策,从剧本筛选到角色打磨都全程参与,甚至在演出时收集观众反馈,帮助他不断改进表演。     对权贵而言,捧角是一种“风雅”的炫耀方式,既能彰显自己的财力与人脉,又能通过掌控名伶的命运获得心理满足。     而对戏子来说,得到权贵的青睐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改变命运的难得机会。     梅兰芳凭借冯耿光的支持,摆脱了陪侍权贵的命运,潜心钻研艺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但更多艺人就像杨翠喜那样,被当作玩物转手,最终在流言蜚语中黯然落幕。

0 阅读:79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