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在刊文上表示,如果中国能够制裁经济实力雄厚、外交影响力强大且受到美国防御条约

易云的世界 2025-11-28 10:47:52

日媒在刊文上表示,如果中国能够制裁经济实力雄厚、外交影响力强大且受到美国防御条约保护的日本,那么其他国家也不应该幻想自己能够置身事外   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说白了就是在拿日本的国家立场当政治秀的背景板,她在国会直接把“台湾有事”扯进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等于是在暗示:一旦台海有风吹草动,日本可能动用武力。   但这在中国眼里就是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等于是拿台海问题当投石问路,试探中方的底线,而中方的回应没有意外,快速、直接,还带着一点“你别以为我没准备”的意味。   中国很清楚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口水战,外交部接连召见日本大使,措辞直白,不绕弯子,暂停赴日旅行,叫停日本海鲜进口,在法律层面也开始铺设反制轨道。   王毅外长直接点出《联合国宪章》里的“敌国条款”,意思也不复杂:日本要真敢动手,中国不需要等联合国开会,就可以采取一切必要行动,这算是把话说到明处了。   更关键的是,在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中方代表明确表示,日本根本没资格谈什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种话不是为了争口气,而是为了定个调。   经济上中国也没手软,旅游暂停让日本旅游业一夜入冬,水产品禁令砸中日料产业的命门,民间还自发发起“拒绝赴日游”跟“不吃日本海鲜”的行动,真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高市这一番言论,其实也是有盘算的,对外她在营造“日本要强硬”的形象,给“强军扩武”找个理由,把“无核三原则”里的“不引进”想踢出去,还要把防卫费拉到GDP的2%以上。   对内她想稳住党内右翼阵营,巩固权力地基,可这盘棋下到现在,不但棋盘没换成新的,还把自己困在局里。   她本来想从“战略模糊”走向“主动出击”,把台海问题常态化、体系化地嵌入日本的国家安全框架,但现实是周边国家看在眼里,反应比她想象的还要激烈。   俄罗斯冷嘲热讽,称日本是“美国的附庸”;韩国因为高市又提“独岛是日本的”,直接召见日本大使;朝鲜干脆公开表示,日本是“千年宿敌”。   这还没算上东南亚国家的沉默态度,一句话日本原本想借台海问题刷存在感,结果反而在亚太成了“孤岛”。   经济上也没讨到便宜,日本第三季度GDP下滑1.8%,美国又给汽车加了新关税,一下从2.5%涨到15%,七大车企半财年直接蒸发1.5万亿日元的利润。   内需也没撑住,通胀高,工资低,老百姓钱包缩水,高市政府虽然丢出21.3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被批评只是“撒钱救急”,不触底层问题,反而可能推高已经超过GDP 263%的债务。   再叠上中日关系的紧张,外部市场像门口关上了的商店,内部消费像冰箱里冻住的牛奶,一句话来说就是日本这回,是内外交困。   很多日本媒体这时候又把话题引到《美日安保条约》上,试图给自己打个“安心针”。但美国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嘴上硬,手上软。   驻日大使虽然表态支持日本,但也没说要跟着一起上战场,这其实是老套路:表面安抚,实则观望,美国的战略早就变了,不再愿意直接卷进大国之间的冲突。   特别是在中国公开提及“敌国条款”之后,美国的法律专家也开始“低调”,不愿多谈,如果真到了军事介入台海的地步,那可不是帮盟友解围,而是自己跳进战场,这种时候美国会怎么选,答案其实并不难猜。   所以日媒那句“如果连日本都能被中国制裁,其他国家别想置身事外”,听着像提醒,实际上更像是自我安慰。   他们把自己摆成“受害者”的角色,试图激起其他国家的共鸣,但问题在于,挑事的是高市,不是别人。中国的反制,是有的放矢,不是无的放矢。   当初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日本是承诺过“一个中国”的,现在却试图在台海问题上打擦边球,这种“翻旧账”的行为,怎么可能没有代价?   如果日本不能回到那个“讲规则、守承诺”的轨道上来,不仅在中国这里吃不开,在整个亚洲也会越来越被边缘化。   日媒的那句话,其实不光是说给自己听,更像是在提醒其他国家:不要以为有美国背书就能随意挑战中国的底线,今天是日本,明天谁也没法保证。   但说到底这场风波的起点,是政客为国内政治做秀,而不是中国主动挑事,中国的回应,不是“情绪化反应”,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如果你打破规则,那就要承担后果,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背后站着谁。   参考资料: 高市早苗挑衅言行遭多重反噬 中国青年报 2025-11-26 日本经济恐难走出困境 工人日报 2025-11-27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