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说中了俄罗斯媒体抛出一句硬话:若东方大国一味退让,跟风挑衅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多;唯有守住红线、让挑衅者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与平静。 退让换不来安宁的案例比比皆是。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坚船利炮,清廷一味妥协求和,割地赔款、签订无数不平等条约,以为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却换来列强得寸进尺的瓜分狂潮,国家主权步步丧失。 1842年签下《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口通商,本想换来喘息,可英国转头就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路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逼着清廷再签《北京条约》割让九龙;沙俄见清朝软弱可欺,仅凭几句威胁就通过《瑷珲条约》夺走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后续更是得寸进尺,把西北大片疆域也纳入囊中。 每一次退让都被解读为软弱,每一次妥协都催生新的贪欲,最终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这种“妥协-加码-再妥协”的恶性循环,在国际史上同样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二战爆发前,面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一味退让妥协。 1936年希特勒派兵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英法选择沉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列强依然无动于衷;直到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为求自保,竟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拱手相让,美其名曰“换取一代人的和平”。 可这种牺牲他国利益的退让,只换来了希特勒更快的扩军备战,短短半年后德国就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次年更是挥师入侵波兰,拉开二战序幕。 英法的退让不仅没能阻止战争,反而让战火蔓延得更广,数千万人在战争中丧生,自身也遭受重创,这便是对“纵容挑衅等同于引火烧身”最惨痛的注解。 而中国真正跳出退让的怪圈,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不顾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将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当时的新中国刚结束百年战乱,工业基础近乎为零,武器装备与美军相差悬殊,不少人担忧“刚建国经不起大战”,主张“避战求和”。 但毛主席等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退让只会让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今天丢了朝鲜,明天就可能丢东北,新中国的主权和安全绝不能靠妥协来换取。 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的意志与强敌血战三年,上甘岭的炮火中守住了阵地,长津湖的严寒里冻僵了仍保持冲锋姿态,最终迫使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这场战争没有让中国获得一寸土地,却打出了国威军威,让世界第一次正视这个刚诞生的东方大国,更换来了此后几十年东北边境的和平稳定——这正是“守住红线、让挑衅者付出代价”才有的效果。 即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历史规律依然清晰可见。2016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闹得沸沸扬扬,美国借机派双航母编队闯入南海,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试图逼迫中国接受不公裁决。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挑衅,中国没有丝毫退让:海军三大舰队齐聚南海开展联合军演,火箭军亮出新型导弹,用实际行动表明“南海是中国核心利益,不容侵犯”的坚定立场。最终,美国航母悄悄撤离,所谓的“仲裁结果”沦为一张废纸,南海局势重新回归稳定。 反观那些在核心利益上含糊其辞的国家,往往陷入被动:有的国家在领土争端中一味“搁置争议”,却换来了对方的实际占领和移民实控;有的在经济制裁面前选择妥协,却导致对手得寸进尺,不断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最终丧失发展主动权。 那些跟风挑衅的势力,从来都是“欺软怕硬”的投机者。他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旦察觉到目标的软弱,便会蜂拥而上。晚清时的列强是如此,二战前的希特勒是如此,如今国际上的一些挑衅势力亦是如此。 他们不会因为你的克制而心生怜悯,反而会把退让当成可乘之机,把包容当成软弱可欺。就像校园里的霸凌,越是退让妥协,越会招致变本加厉的欺负;国际社会的博弈中,越是模糊红线,越会引来层出不穷的挑衅。 俄罗斯媒体的这句硬话,本质上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深刻洞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尚未完全消失的今天,所谓的“退让求安”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外交与军事实践早已证明,只有清晰划定红线,对挑衅行为予以坚决反击,让对手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能真正遏制投机者的野心。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在忍无可忍后果断出手,击退入侵者后主动撤军,既守住了领土主权,又展现了和平诚意,换来边境数十年的稳定;近年来面对科技封锁,中国没有妥协,而是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反而在芯片、航天等领域实现突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种尊重,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怜悯”,而是靠实力和决心赢得的“敬畏”;这种平静,从来不是靠退让求得的“苟安”,而是靠坚守底线守护的“安宁”。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东方大国早已看清:丢掉“退让换和平”的幻想,握紧守护利益的拳头,才能在风风雨雨中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