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乱象下的隐形贿赂:看似合规的流量操作,实则触碰法律红线 在直播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直播间早已不只是商品销售、才艺展示的舞台,更成为一些人规避监管、实施行贿行为的“隐秘通道”。与传统行贿方式不同,直播平台的行贿行为披着“流量支持”“礼物打赏”“合作推广”的外衣,隐蔽性极强,却对市场秩序和法治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类行贿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且极具迷惑性。部分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会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定向操作”:比如,为了拿下某个项目、获得政策倾斜,向相关负责人的亲属或关联账号进行大额“礼物打赏”,动辄数万元的跑车、火箭等虚拟礼物,最终会通过平台提现转化为实际收益;还有些人会以“合作推广”为名,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直播,支付远超市场行情的“坑位费”或“出场费”,表面上是商业合作,实则是变相输送利益。更有甚者,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故意抬高产品价格,让利益相关方通过购买产品的方式完成利益转移,或是利用直播平台的“私下转账”功能,直接进行资金输送,全程避开公开交易记录,增加了监管难度。 直播平台行贿的危害不容忽视。从市场层面来看,这种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那些坚守合规经营的企业陷入劣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风气;从法律层面来讲,这种隐形贿赂本质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涉嫌商业贿赂,一旦查实,行贿方和受贿方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从社会层面来说,这类行为助长了权钱交易的歪风邪气,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公平正义,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这类行为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直播平台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行贿提供了便利,部分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对大额打赏、异常交易等行为缺乏有效的识别和管控;另一方面,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通过直播平台行贿“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事实上,随着监管部门对直播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技术手段也在持续升级,无论是虚拟礼物的流水记录,还是直播合作的资金往来,都能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追溯源头,任何试图通过直播平台规避法律、输送利益的行为,终将暴露在阳光下。 规范直播行业秩序,打击直播平台行贿行为,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直播平台的监管责任,加大对异常交易、大额打赏等行为的排查力度,对涉嫌行贿的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形成强有力的震慑;直播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内部监管机制,优化算法审核系统,对可疑交易及时预警、核查,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企业和个人应增强法律意识,坚守合规经营的底线,摒弃侥幸心理,自觉抵制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和贿赂行为。只有多方协同、标本兼治,才能遏制直播行业的隐形贿赂乱象,让直播行业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