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儿子都是光棍,做父母的有没有责任呢?邻村老陈家的日子,如今总绕不开这个扎心的问题——大儿子42岁,小儿子38岁,兄弟俩都还是光棍。不是不想成家,是真没人愿意进门。
前两年母亲走了,70岁的老父亲守着空荡荡的院子,看着两个儿子每天闷头抽烟,常常叹气:“这日子,到底是怎么过成这样的?”其实回溯二十多年前,一切本有另一种可能。那会儿兄弟俩刚过20,正是说亲的好年纪,邻居张婶提着篮子上门:“给你家小子说个姑娘呗?隔壁村的小芳,人勤快又本分。”母亲却摆摆手,声音脆生生的:“不用不用,我儿子要自由恋爱,得找漂亮又能干的,一般姑娘入不了眼。”
这话像块石头扔进水里,慢慢就没了声响。媒人听了,谁还敢多嘴?毕竟没人愿意热脸贴冷屁股。可时间不等人,转眼兄弟俩过了30,母亲才真的慌了神。她开始提着水果挨家挨户求介绍,可这时的情况早就变了——大儿子迷上了打牌,输光了积蓄还欠了外债;小儿子虽说老实,却也没攒下钱,房子车子更是没影。媒人摇头:“不是我们不帮忙,你家这条件,哪个姑娘敢嫁?”
如今村里的红白喜事,老陈家兄弟俩总是缩在角落。有人说,是母亲当年太心高气傲,耽误了最好的时机;也有人叹气,儿子自己不争气,就算介绍了又能怎样?可看着老父亲佝偻着背,在田里忙活的样子——他总说“多攒点粮食,万一儿子以后成家了呢”——谁又能真的分得清,这责任该怎么算?
院子里的石榴树还是母亲年轻时栽的,年年开花结果,红得晃眼,却再也等不到娶媳妇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家三个光棍,守着日渐老旧的土房,日子就像屋檐下的雨滴,一滴一滴,砸在青石板上,闷得人心头发沉。做父母的,到底有没有责任?或许答案早就藏在那些被辜负的时光里,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