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1-27 19:46:43

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围攻局”。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   俄罗斯媒体这回的提醒来得及时,就在中日东海对峙又起波澜的时候,钓鱼岛周边的舰船巡航频次不断增加,油气田开发的争议迟迟没有定论,两国在军事部署上的相互试探越来越密集,表面看是双边领土与资源的博弈,实则背后早已布满了美西方编织的地缘陷阱。 美国的算计藏在细节里。2023年美军印太司令部的军演报告里,"岛礁攻防"科目首次出现在美日澳菲联合演练中,地点就选在宫古海峡附近。日本防卫省2025年军费翻倍,把"西南诸岛防卫"写进安保战略,可冲绳美军基地的F-35战机,早就把钓鱼岛划进了实时监控圈。 说白了,日本正在变成美国的"耗材"——2024年日本从美国拿到400枚战斧导弹,部署在九州岛的导弹射程刚好覆盖东海油气田,而驻日美军的核潜艇维修周期,恰好和中日巡航频次同步。 更狠的招在看不见的战线。2023年日本突然宣布限制23种半导体设备出口,光刻机、薄膜沉积仪这些芯片制造的"心脏"被一刀切。中芯国际的7纳米产线被逼着用老款DUV光刻机反复调试,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技术员私下说,他们60%的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封锁,是要掐断中国高端制造的未来。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至今没卖给中国一台,可他们的股东名单里,美国资本占了大头。 金融绞索正在收紧。美国财政部2024年的秘密报告显示,他们在模拟冻结中国3万亿外汇储备的后果,SWIFT系统的排除方案已经推演过七轮。2025年沙特和中国的人民币石油结算,看似破局妙手,实则是被逼无奈——中国每年5亿吨石油进口,6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美军在新加坡樟宜基地的核潜艇,随时能掐断这条生命线。日本三菱UFJ银行的内部报告更直白:"一旦冲突,我们会配合美国冻结中资在日资产,哪怕牺牲丰田的在华市场。" 最危险的是产业链的隐性绑架。2024年中国稀土出口占全球90%,可日本丰田的混动汽车芯片,70%依赖美国格罗方德的代工;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70%产能,可逆变器的IGBT芯片,80%来自德国英飞凌。这种"你中有我"的嵌套,让制裁变成双刃剑——2023年中国限制锑出口,全球半导体封装成本暴涨30%,但长三角的电子厂也面临断供风险。美国商务部的算盘精得很:用供应链的相互伤害,逼中国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日本其实也在玩火。2025年岸田政府的防卫白皮书,把"台湾有事"和"日本危机"绑在一起,可广岛核爆遗址的石碑还在淋雨。日本渔民都看得明白:2024年日本海保厅167次钓鱼岛挑衅,背后是美军关岛基地的情报支持。PL-62巡逻船上的12式反舰导弹,射程覆盖的不是中国军舰,而是日本自己的经济命脉——一旦擦枪走火,东京湾的集装箱船可能三个月进不了港,丰田的海外工厂就得停产。 中国的破局棋早就铺开了。2025年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宫古海峡的常态化巡航,不是秀肌肉,是在岛链上撕开缺口;和中亚国家的铁路网贯通,让马六甲的石油不再是唯一选择;中芯国际用DUV光刻机走通7纳米工艺,虽说比台积电慢半代,但至少让美国的技术封锁漏了气。最关键的是,中国2024年在RCEP框架内的本币结算占比突破35%,当东盟国家开始用人民币买广西的钢材,美元的制裁大棒就缺了准头。 俄媒的提醒其实说漏了一点:这场围猎局里,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时间。2025年中国海警在钓鱼岛的巡航天数达到338天,舰船吨位是日本的三倍;长三角的芯片产业链本地化率超过80%,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实现量产;就连被卡脖子的航空发动机,太行系列的国产率也突破了60%。美国印太司令部的最新评估承认,"中国在东海的拒止能力,已经让美军航母战斗群不敢进入第一岛链"。 东海的风浪不会停,但中国早就不是1996年台海危机时的中国。当日本海保船在宫古海峡消失的雷达回波里,藏着的是美国38万亿国债的焦虑;当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威胁"时,他们的跨国公司正在计算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拼的不是谁先开第一枪,而是谁能在科技封锁中长出新肌肉,在金融围堵中蹚出新路子,在舆论绞杀中守住真声音。毕竟,钓鱼岛的每一粒沙子,都连着14亿人的底气。

0 阅读:34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