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刘伯承和陈毅到达西柏坡。当晚,毛泽东就对陈毅说,上海解放了,你就去当市长!有什么要求嘛尽管可以提。不过,进上海我们是打不得一点儿败仗的。 1948年12月下旬,淮海战役收官,刘伯承率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北上,陈毅随同华东野战军骨干抵达西柏坡。这次行程是为汇报战场进展,并商讨渡江大计。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指挥中枢,汇聚了全国战略决策,刘伯承和陈毅的到来强化了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的协同。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歼敌主力,华东野战军侧翼包抄,两人配合默契,奠定了渡江基础。毛泽东对他们的信任,源于长期战场检验,刘伯承的战术严谨,陈毅的统筹能力,都在三大战役中显露无遗。 当晚谈话直奔主题,毛泽东点明上海接管的重要性。上海不仅是经济中心,还牵动国际视线,国民党视其为最后屏障,布防严密。陈毅被指定为市长,体现了中央对城市治理的考量。他早年经历南昌起义、井冈会师,抗日时期开辟苏南根据地,积累了从乡村到城市的领导经验。刘伯承则以战略眼光补充,强调渡江后快速推进,避免敌方破坏。两人虽分属不同野战军,但总前委框架下,已形成统一指挥,总前委由邓小平任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参与,确保决策高效。 渡江战役筹备从西柏坡启动,总前委分工明确。陈毅负责华东方向,刘伯承统筹中原侧翼。上海战役的难点在于城市密集布局,国民党工事包括吴淞炮台、宝山要塞,市区碉堡上千。中央要求保全工业产能,避免重蹈济南战役部分破坏的覆辙。陈毅据此调整方案,重炮限于外围,步兵轻装入城,坦克限定路径。这些措施源于情报分析,上海地下党提供敌情,指出黄浦江水雷、码头易燃物隐患。刘伯承在会上补充外围钳击战术,封锁海路,阻敌增援。 1949年1月,总前委移至南京郊外,继续细化计划。陈毅主持多次会议,强调军政并重,不仅歼敌,还要赢得市民信任。部队训练中,模拟街巷作战,避开民宅和管网。国民党空军威胁也被纳入考量,上海周边机场可起飞轰炸机,需预设防空网。刘伯承从中原经验分享,渡江时如何分散渡口,减少损失。粟裕提出钳击吴淞口方案,陈毅采纳,分兵浦东闵行多路突入。谭震林负责后勤保障,动员江北民工运粮,确保补给不滞。 4月20日,渡江战役拉开帷幕,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摧毁国民党防线。南京23日解放,国民党统治崩盘。上海外围战斗随之展开,第五兵团攻昆山太仓,第九兵团登陆浦东高桥。国民党第七十五军顽抗月浦镇,解放军逐堡清除,歼敌万余。陈毅在丹阳指挥部监听电台,实时调整部署,避免火力波及市区。刘伯承的部队从西侧配合,截断援军,迫使敌收缩苏州河一线。青年军二三○师守闸北,工事坚固,但政治攻势并施,川籍军官许照率部投诚。 5月24日夜,总攻市区启动。二十军从闵行龙华入城,三十军沿外滩推进。部队严格执行纪律,露宿街头,不扰商铺。南京路百货公司门窗无损,黄浦江轮船汽笛正常。国民党残部汤恩伯率五万逃往舟山,市区战斗仅毁房屋百余栋,无工厂停产。5月27日,杨树浦发电厂守敌投降,上海宣告解放。陈毅次日就任市长,率队巡视虹口至外滩,沿途维持秩序。毛泽东电贺军政双胜,完整接管城市,体现了战略远见。 接管初期,经济恢复摆在首位。上海通胀严重,银元黑市猖獗,陈毅下令打击投机,扣押二百余名囤积者,稳定人民币。工人护厂运动兴起,几千家工厂逐步复产。侨民区洋行教堂派专人保护,布告张贴,赢得国际认可。国民党空军从舟山台湾频繁空袭,7月达二十七次,专炸电厂水厂。杨树浦发电厂毁半,全市停电,电车轨道瘫痪。陈毅组建防空委员会,调高射炮团守要地,强调地面解放不等于天空无忧。 雷达修复成为关键一环。从国民党缴获的日制四式雷达运至安国路76号,设备老旧缺件。陈毅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二十一名学生,未毕业即投入,又请市电台工程师钱尚平和交大讲师蒋大宗组队。学生焊线路爬天线,工程师调频测波,反复试验。3月10日捕捉固定回波,5月11日夜击落B-24一架,残骸落郊外。二十名学生转雷达兵,设备移沿海哨所,上海灯光重现。轰炸渐止,城市运转恢复到战前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