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

墨忆 2025-11-27 14:16:13

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这种套路其实不新鲜,外媒报道非洲、东南亚这些地方发展时,也总爱用这一套:只要哪个国家搞出点像样的基建、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就必然说人家“牺牲民生换发展”。   毕竟他们自己的发家史就是这么过来的——当年欧洲列强靠殖民掠夺积累财富,美国靠压榨黑奴、剥削工人完成工业化,在他们的认知里,“强大”必然要踩着普通人的肩膀,所以他们也只能用这套逻辑来套中国。   可他们压根没搞明白,中国的发展从根上就和他们不一样,咱们走的从来不是“先牺牲再发展”的路,而是国家强大和民生改善绑在一起往前跑。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最实在的就是眼里见的、手里摸得着的变化。三十年前,农村里多少人家连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孩子上学要走几里泥路,老人看病得翻山越岭去县城;城里人的工资也就几百块,买台彩电都得攒大半年,想出门旅游更是奢侈。   再看看现在,农村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学校和卫生室建得比以前县城的还气派,60岁以上老人每月有养老金,看病能报销大半;城里人的工资翻了几十倍不说,高铁四通八达,早上在西安吃泡馍,中午就能到上海吃生煎,周末报个周边游跟逛公园似的。   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正是国家一步步强大起来带来的。   就说脱贫这事儿,十几年前,西南山区还有不少人住在漏雨的土坯房里,靠天吃饭,一年到头赚不到几千块。国家花了多大功夫?修公路、建水利,派扶贫干部驻村手把手教技术,帮着搞特色种植、乡村旅游。   现在再去那些地方看看,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山货通过电商卖到全国,不少村子还搞起了民宿,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赚钱。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着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资源投入实现的,这要是“牺牲民生换强大”,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再说说所谓的“个人前景暗淡”。这话要是说给二十年前的人听,或许还有人信,可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可比以前多太多了。   以前找工作就盯着国企、事业单位,现在呢?开网店、做直播、搞新能源、研发芯片,新兴行业一茬接一茬。   村里的小伙子靠直播卖家乡的水果,一年能赚几十万;大学毕业生搞人工智能创业,拿到投资就能开公司;就算是普通工人,学门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手艺,工资比坐办公室的还高。   国家还在不断给年轻人铺路,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大学生创业有补贴,乡村振兴给返乡青年提供了一堆政策支持,这要是前景暗淡,能有这么多奔头吗?   纽约时报之所以这么写,说白了就是心里发慌。这些年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分量,从高铁技术输出到空间站建成,从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到脱贫攻坚让世界惊叹,这些成就打破了西方“只有跟着我们走才能发展”的神话。   他们没法接受中国用不同的模式强大起来,就只能捡起老一套的舆论武器,把咱们的发展抹黑成“牺牲民生的霸权追求”,既想骗别人,也想给自己打气。   可他们忘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不是靠他们一篇文章就能否定的;咱们国家强大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击败美国”,而是为了让14亿人过得更有尊严、更踏实。   所以说,纽约时报那套“悖论”说辞,根本经不起推敲。   咱们该过好自己的日子,该努力的努力,国家越来越强,咱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甜,这才是最实在的事儿。

0 阅读:0
墨忆

墨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