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了20亿美元,美军最新军舰黄了 美国海军最近宣布,星座级护卫舰项目彻底停止。说起来,这事可真不简单。 原本美军是打算靠这型新护卫舰来填补中型作战舰艇的空缺,没想到折腾了七年,花了20亿美元,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要说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这次真算是栽了个跟头。 事情还得从2017年说起。那年,美国海军觉得手里的濒海战斗舰(LCS)问题太多,既贵又不好用,性能也不理想,根本扛不起中型作战的重担。 于是,他们决定搞一款新护卫舰,准备“借鉴”欧洲现成的设计,省事省钱,还想着能快点造出来用上。 刚开始,美国海军信心满满。2020年,首艘星座级护卫舰正式签约开建,目标是2026年交付。 问题很快就冒了出来。美国想在原有基础上加装自家的作战系统、雷达、通信设备,各种武器模块还要升级,结果工程难度和复杂度直线上升。 原本的设计根本撑不住这么多改动,每加一个设备都得重新适配。更关键的是,美国本土的造船厂和欧洲那套标准不一样,很多技术细节都得从头来。 光是技术人员的磨合和标准的统一就耗掉了不少时间。不仅如此,供应链也成了大麻烦。 美国造船产业这些年本来就人手紧张,工人老龄化,技术更新慢,很多关键零部件还要靠外部供应,一遇到疫情、原材料紧缺,项目进度就卡壳。 进度表一推再推,预算也跟着往上跳。最早定下来的建造费用不到8亿美元,后面各种追加,最后累计支出直接涨到20亿美元。 可就算花了这么多钱,船还是没见着影。美国国会和国防部眼看着项目拖了三年,交付遥遥无期,性能目标也没法保证,终于决定叫停。 这一消息不光美国国内炸了锅,连国际媒体都盯上了。 其实,美国海军这些年在新舰艇项目上屡屡碰壁。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福特级航母、LCS,哪个不是超支延期,最后没达到预期? 这回星座级护卫舰的事,更像是集前面所有问题于一身。美国政府问责局和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报告里,把项目失败的原因讲得明明白白:设计变更太多,管理混乱,供应链不给力,造船厂产能跟不上。这些老毛病,怎么改都改不过来。 星座级护卫舰本来是想避开濒海战斗舰的坑,结果还是掉了进去。美国军方原本以为,买个现成方案稍微改一改就能省心省力,没想到越改越麻烦。 每次系统升级、武器换新,整个舰体都得跟着调整。再加上美国自己造船厂的效率和欧洲差一大截,慢慢变成了“花钱买麻烦”。 这事还引起了美国国会的注意。项目一叫停,国会就开始追责,质疑军工企业到底有没有能力管好这些大项目。 很多议员都担心,美国花这么多钱,最后什么都没捞到。美国主流媒体也不留情面,直接说美海军“连现成产品都造不好”,讽刺意味十足。 美国海军这边也只能调整思路。部长费兰公开表示,接下来美军会把重心转到小型舰艇和无人系统上,希望能在灵活性和适应性上做文章。 至于中型舰艇发展方向,目前没有官方新计划,后续怎么做还得看国会批不批预算、产业能力跟不跟得上。 很多专家建议美军要多向成熟国家学习,简化流程,加强项目初期论证,别一上来就大刀阔斧改这改那,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回头看美国海军折腾这几年,星座级护卫舰项目从2017年起步,2020年正式签合同,2024年宣布取消,整整七年时间,花掉20亿美元,最后一船未成。 这期间,美国国防部、国会、军工企业、造船厂、供应链,各个环节都暴露出短板。 原本想靠引进成熟方案节省时间和预算,结果还是陷入了老问题。项目取消后,美国海军说要吸取教训,但实际怎么改还不好说。 对我国来说,这事其实很有借鉴意义。美国一味依赖外来方案和技术升级,最后反而被供应链、管理、标准等问题拖了后腿。 我国在造舰、装备自主研发上,始终走自主创新、产业链可控的路子,才能避免被人卡脖子。 星座级护卫舰“流产”这事,也是对全世界造船业的一次警示:只有产业体系完善、管理高效、技术路线清晰,才能真正把高新装备造出来用得上。 总的来说,星座级护卫舰项目的烂尾,不只是美国海军一次简单的失败,更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在项目管理、技术集成、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从立项、选型、改造、建造、再到最后宣布取消,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绊绊,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美国未来会怎么调整舰队发展思路,没人能拍板。现在只能说,他们得先解决好自己的老问题,别再让类似的尴尬重演。 这事对我国也是提醒,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打好基础,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不会像美国这样花大钱却一无所获。 参考;去20留2!美国海军取消星座级护卫舰项目——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