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时任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多次提议,将拥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打造成

炎左吖吖 2025-11-27 09:37:29

1995年,时任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多次提议,将拥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打造成全国第一条集旅游、观赏、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步行街,把哈尔滨独特且保存完好的各流派西洋建筑展现给大众,这在当时全国尚属首次,开创了步行街的先河。 哈尔滨中央大街,这条自1898年起便承载着“东方小巴黎”记忆的老街,此刻正陷入困局。 时任市长汪光焘站在街角,心里清楚,这条百年老街,要么彻底沉寂,要么闯出一条“修旧如旧”的新路。 而他选的这条路,后来成了全国城市更新的“教科书”。 中央大街的起点,本是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时的临时通道。 随着俄国侨民、犹太商人的涌入,这条小路逐渐铺上花岗岩,两侧盖起巴洛克、文艺复兴、新艺术风格的洋楼。 上世纪初,这里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贸中心,成就了“东方小巴黎”的美名。 可到了1995年,老街的“病”显出来了。 汽车越来越多,石板路被压得坑洼不平,尾气熏黑了建筑外墙。 商铺多是小本经营,卖着过时的布料和五金件。 更棘手的是,地下管网老化。 有人提议“拆了重建”,有人主张“维持原样”。 争论不休间,老街渐渐失去了光彩。 汪光焘上任后第一次走中央大街,就被眼前的景象刺痛了。 他蹲在一家老俄侨开的咖啡馆前,看着墙皮脱落的壁炉,想起资料里记载的“1920年代,这里的咖啡香能飘半条街”。 “这些建筑不是文物,是活的记忆。” 他在调研笔记上写道,“拆了,哈尔滨就没了魂;不拆,又跟不上时代,得找个法子,让老街‘活’过来。” 要让老街“活”,先得治“堵”。 汪光焘提出的“步行街”构想,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 全国还没哪个城市敢把交通主干道改成纯步行区。 消息一出,反对声立刻涌来。 但汪光焘认准了一个理儿:“老街的魅力不在‘方便’,在‘味道’。” 他带着团队翻遍国内外案例,发现欧洲古城的步行区反而更聚人气。 他拍胸脯保证:“政府出钱修管网、改立面,你们只管升级业态,税收还能减!” 1996年初春,中央大街的“禁车令”正式实施。 推土机推平了隔离墩,工人们把每块花岗岩编号、撬起、清理,再按原样铺回。 最难的是地下工程。 百年前的管线图纸早已遗失,工人只能边挖边探,生怕碰坏老建筑的地基。 三个月后,当第一辆机动车被拦在街口时,商户们还在观望。 可没想到,没了汽车的噪音和尾气,老建筑的雕花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游客开始举着相机拍照。 禁车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修旧如旧”。 中央大街的138栋历史建筑,风格各异。 有的是俄国古典主义,有的是新艺术派。 汪光焘定了条铁规矩:“能不动的坚决不动,能动的部分必须按原样复制。” 负责修缮的工程师王建国记得,最难的是修复一栋巴洛克风格银行大楼的穹顶。 原建筑的石膏浮雕在文革中被铲平,只剩木板。 为了找到当年的工艺,他们跑遍哈尔滨的档案馆,翻出1930年代的施工图纸,又去俄罗斯找老工匠请教。 政府还下了“血本”,投入2.3亿元改造地下管网,铺设新的排水系统、电缆和燃气管道。 商户们的观念也在悄悄改变。 以前卖劳保用品的店铺改成了俄式工艺品店,卖冰棍的小摊升级成咖啡馆,连国营百货商店都腾出一层做“老哈尔滨记忆展”。 1997年6月1日,中央大街正式开街。 那天,哈尔滨万人空巷。 数据显示,开街首月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是改造前的10倍。 商户平均营业额增长30%,连周边的酒店、餐馆都跟着火了起来。 更深远的影响在看不见的地方。 中央大街的成功,让“修旧如旧”成了全国城市更新的关键词。 北京前门大街改造时,专门派人来学习“如何平衡商业与文化”。 南京夫子庙升级时,借鉴了“步行优先+业态引导”的模式。 就连上海新天地的设计师都说:“哈尔滨给了我们启发,老建筑不是包袱,是宝贝。” 如今的中央大街,依然是哈尔滨的“城市会客厅”。 正如一位老哈尔滨人所说:“中央大街不是‘修’出来的,是‘养’出来的。汪市长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 主要信源:(中工网——工运城市接力迎百年·哈尔滨篇:红色沃土 向光而行)

0 阅读:1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