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的农民咳嗽10年,但却一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一咳,一个

陈砚之 2025-11-26 18:18:10

1956年,35岁的农民咳嗽10年,但却一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一咳,一个异物喷出来,妻子带着异物给医生,谁料,医生看完后,立马去报警! 高其煊这个人,出生在1921年,那时候山东滨州农村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开个小馒头铺,父母忙活一整天也就勉强养家。他从小帮着揉面、蒸馒头,村里人来来往往买东西,生活虽苦但还算平静。日军一来,一切都乱套了。士兵进村烧杀抢掠,馒头铺也没逃过,被一把火烧光。家人东躲西藏,好不容易熬着。八路军进村后,带来点希望,分发粮食,教大家抵抗。高其煊年纪小没法参军,就跟哥哥一起干情报工作。用馒头铺旧址做掩护,把情报塞蒸笼里,推车过日军关卡,假装卖馒头。其实每次都提心吊胆,但他们就这样坚持下来,一趟趟送消息,帮助部队。 抗战胜利了,高其煊终于穿上军装,加入解放军。部队里训练苦,但他咬牙坚持。解放战争打响,他随队转战齐鲁大地,当上爆破手。那时候战斗激烈,敌方碉堡挡路,他就负责炸开通道。在韩家寨一仗,他炸掉3座碉堡,部队顺利突破。可爆炸碎片四溅,他身上中了好几块,一颗子弹还钻进胃里。战地医院条件差,医生取出了十几块弹片,那颗深的取不出来,只能先止血保命。他就这样带伤继续,伤好点后被评三级甲等伤残军人。组织想安排轻松岗位,他非要回村务农,说自己还能干活。 回青田村后,高其煊过上普通农民日子。村里人不知道他过去,只见他常咳嗽,还带血,以为得了肺病,多少有点疏远。他也不解释,天天下地干活,种地收粮。咳嗽越来越重,十年下来,身体虚了,但他就是不去医院。家里人劝,他总说老毛病,没啥大不了。实际上,那颗子弹在胃里跟黏膜长一块,慢慢形成息肉,压着气管,让他总觉得堵得慌。直到1956年夏天,那天他干活时猛咳一声,异物喷出来,黑乎乎带血。妻子捡起来包好,带他去镇上医院。医生一看是子弹头裹着组织,马上关门报警,以为遇到啥案子。 警察来了,问清楚情况,高其煊简单讲了子弹来历。原来是解放战争遗留,大家听完都肃然起敬。医生道歉,说误会了。事情传开,村里人知道他英雄身份,态度变了,主动帮他干活。他咳出子弹后,身体轻松不少,咳嗽少多了。媒体闻风而动,好几家报纸上门想报道,他一概拒绝,说不想张扬。组织慰问,他收下东西,但还是低调过日子。在他眼里,那些战场上没回来的战友才真英雄,自己这点事不算啥。ただ想安静生活,替他们多活几年。 高其煊的经历,其实反映了那一代人的特点。抗日时候,很多人像他一样,用小办法帮大忙。馒头铺情报站,听着简单,实际风险大。日军关卡严,搜查仔细,一不小心就露馅。可他们兄弟俩硬是坚持到胜利。解放战争更苦,爆破手冲在前,炸碉堡时爆炸声震天,碎片像雨点。他中弹那刻,估计疼得要命,但部队医疗有限,只能留子弹在身。退役后选务农,也是不想麻烦组织,体现出老兵的朴实。村里疏远他十年,他也没怨言,就这么默默扛着。这事闹出来,才让大家知道,英雄就在身边。 再说那颗子弹,留在胃里十年,医学上说跟组织融合成息肉,压迫气管引起咳嗽。1956年医疗条件比战时好,但农村医院简单,医生见子弹头报警也正常。那时代,枪弹相关的事敏感,容易联想到犯罪。警察调查清楚后,没追究,反而宣传他的事迹。高其煊拒绝采访,媒体只好从侧面报道。西部文明播报等刊物登了故事,强调老兵低调精神。现在看,这事提醒大家,历史英雄不总在书里,很多在民间过普通日子。

0 阅读:0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