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

寒蕾趣事 2025-11-26 17:42:31

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三年过去了,徒弟开了大水缸,当时就傻眼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5年冬天,安徽九华山通慧禅林里,85岁的仁义师太叫来徒弟思尚,交代了一件听起来很玄乎的事,她说自己时日无多,去世后不要火化,把遗体放进陶缸密封起来,三年后再打开看,思尚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答应了师父的要求。   没过多久,仁义师太在打坐中安详离世,弟子们按照她的嘱咐,将遗体盘腿放入大缸,缸底铺上木炭和石灰,然后严严实实地封了起来,这一封就是三年,谁也不知道缸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1999年1月2日下午,思尚带着几位僧众来到存放陶缸的地方,当缸盖缓缓打开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仁义师太的遗体竟然完好如初,皮肤还有弹性,头发长了一寸多,连指甲都有生长的痕迹。   更神奇的是,她原本合十的双手变成了捻针的姿势,就像正在给病人施针一样,这个动作是她一生行医的标志性手势,她的身体女性特征也消失了,在佛教里这被认为是修行圆满的象征。   仁义师太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女性肉身菩萨,也是九华山有记载的第十五尊肉身菩萨中唯一的女性,消息传开后,整个九华山都轰动了,人们纷纷前来瞻仰这个奇迹。   这位传奇比丘尼的俗名叫姜素敏,1911年出生在沈阳一个富裕的商贾家庭,她从小裹着小脚,学习琴棋书画,本该过着大家闺秀的生活,可她偏偏对佛经入了迷,经常偷偷跑去寺庙听和尚念经。   十七八岁时,姜素敏提出要出家,结果被父亲狠狠打了一顿,父母拗不过她对世俗的疏离,就给她安排了婚事,把她嫁给一位大学教授,婚后的日子本来平静,但丈夫在战乱中不幸去世,婆家人开始骂她是扫把星。   看尽人情冷暖的姜素敏,在29岁那年决定离开这个伤心地,1940年,她徒步来到五台山显通寺,剃度出家,法号仁义,从此世上少了姜素敏,多了一位行医济世的仁义师太。   出家后的仁义师太并没有整天关在寺庙里念经,当时正值战乱,她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缺医少药,心里特别难受,于是她回到沈阳,在父亲资助下进了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针灸整整四年。   学成归来后,仁义师太开始在五台山周边免费给穷人看病,她认草药、配药方,第一年就帮两百多村民解除了病痛,她常说,救一个人就是救一方众生,这句话她践行了一辈子。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40岁的仁义师太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她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医疗队,背着药箱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这个裹着小脚的尼姑成了战士们最敬佩的人。   有一次撤退时,一名战士受伤倒地,仁义师太冒着炮火把他背了回来,子弹擦伤了她的手腕,她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抢救其他伤员,战士们都说,看到她就像看到了活菩萨。   她独创了中药外敷加西医包扎的疗法,救了一百多名重伤员,还有一次美军轰炸时,她把伤员护在身下,自己后背被弹片划伤,伤还没好,她就接着配药救人,战友们都叫她救命尼姑。   战争结束后,仁义师太先后在通化医院和卫生院工作过,后来她干脆背起药箱云游四方,走到哪儿就给当地人看病,有意思的是,她总是带着一个一百来斤重的石磨盘,用来研磨草药。   1962年遇上饥荒,仁义师太把自己的粮食省下来分给生病的村民,自己啃树皮充饥,但她坚持每天熬药,没让一个病人因为缺粮停药,她就是这样,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异常苛刻。   1975年,她用行医攒下的钱,在河北建了第一座义诊堂,她买了二十多个药柜,还请老中医坐诊,方便周边百姓看病,这座义诊堂分文不收,完全免费为穷人服务。   1983年,72岁的仁义师太来到安徽九华山,她看中了通慧禅林这座古寺,拿出十几万元积蓄把寺庙修缮一新,寺庙修好后,她又在旁边建了第二座义诊堂,专门给山里的孩子看病。   她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熬药,针对山区孩子容易感冒的问题,配出了防感汤免费发放,每年帮三百多个孩子预防感冒,老百姓都亲切地喊她活菩萨,她自己却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住在漏雨的偏殿里。   即使到了79岁,仁义师太仍然坚持坐诊,有一次她连续五天给腹泻的村民熬药,自己累倒在药罐旁,醒来后她又接着配药,根本不顾自己的身体,数十年如一日,她的饭食就是清水煮菜,连盐都不放。   1995年临终前,她嘱咐弟子用剩下的钱在山下建第三座义诊堂,别让穷人看病难,她提前七天开始断食,只喝淡盐水,为的是排空身体,不让细菌影响遗体,她想给世人留个救人的念想。   信息来源:央广网·新闻——九华山僧侣圆寂后多“坐缸” 3年不腐便塑成金身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寒蕾趣事

寒蕾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