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若想中国没后患,必要先灭其国 咱们得回到19世纪中期。那时候咱大清被英国人揍得鼻青脸肿,隔壁的日本也没好到哪去,被美国人佩里的黑船轰开了国门。李鸿章一看,哎哟,大家都是黄皮肤,都被洋鬼子欺负,这不是天然的盟友吗?那时候他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拉拢日本,联手抗欧。 这想法现在看挺天真,但在当时,这是主流。中日两国那会儿就像两个落难的兄弟,不仅互派使团,还互相诉苦。李鸿章甚至觉得,只要给日本点小恩小惠,就能把这个邻居哄好,甚至能成为大清的一道屏障。 现实很快就给了这种“兄弟情”一记响亮的耳光。 1871年,几艘琉球的船只漂到了台湾,因为语言不通跟当地土著起了冲突,死了几十个人。这本来是个治安事件,结果日本那是真敢想,借口“琉球是日本属地”,直接发兵打台湾。 这时候李鸿章什么反应?他懵了。他没想到这个平日里鞠躬哈腰的“小兄弟”,翻脸比翻书还快。但即便这时候,他依然抱着“息事宁人”的鸵鸟心态。清政府最后赔了50万两银子了事。这50万两银子事小,关键是它释放了一个致命信号:大清这块肉,肥且怂,谁都能来咬一口。 当李鸿章还在搞洋务运动,给大清这艘破船修修补补、换两件新衣服的时候,日本那边在干什么?他们在“换血”。 日本的明治维新,那是真狠。他们不光是买几条枪、造几艘船,他们是把整个国家的制度、教育、思想连根拔起,全盘西化。当我们的留学生还在纠结剪辫子大逆不道的时候,日本已经把原来的武士道精神和现代军国主义完美杂交了。 1876年,日本公使森有礼去拜访李鸿章。李鸿章当时还挺傲慢,嘲笑日本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了,搞得不伦不类。结果呢?仅仅过了不到20年,这个“不伦不类”的国家,就在甲午海战中把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 这一仗,把李鸿章的脊梁骨打断了,也把中国近代化的美梦打醒了。落后不仅仅是挨打的问题,落后是连呼吸的权利都要被剥夺。 咱们再回到那笔赔款。很多人只知道赔了钱,不知道这钱去哪了。 日本拿着这笔巨款,没有去吃喝玩乐,而是干了三件事:第一,建立金本位制,让日元直接挂钩国际金融体系;第二,扩充军备,三菱重工就是靠着这笔钱起家的,造出了后来打败沙俄的战舰;第三,办教育,尤其是那种洗脑式的军国主义教育。 更讽刺的是,当年用中国赔款建的东京帝国大学,专门设了个“清国留学生部”。鲁迅、陈独秀都在那留过学。我们出钱,帮他们建学校,然后我们的人才还得去那里受教育,甚至还得忍受他们的白眼。 这就是一种地狱级的黑色幽默。 到了今天,这笔“历史投资”还在产生“复利”。你看2024年,日本要把12式导弹射程拉到1000公里,甚至还要部署高超音速武器。他们的海上自卫队,又要下水两艘2万吨级的“导弹舰”,作战半径直插南海。这些技术积累、工业底子,往上捯根,哪一块砖没有当年甲午赔款的血泪? 李鸿章说出“若想中国没后患,必要先灭其国”这句话时,已经是晚年了。这时候的他,经历了马关的屈辱,挨了日本浪人的一枪(那一枪还在脸颊留着弹头),签了一堆卖国条约。 这句话不是好战,而是一种绝望的清醒。他看透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畏威而不怀德。 你对他好,他觉得你软弱;你把他打服了,他才把你当爹。在李鸿章看来,只要日本这个以侵略扩张为生存逻辑的政权存在一天,中国就永远别想安生。 可惜,他说这话的时候,大清已经烂到根里了。他手里没有牌了,只能眼睁睁看着预言变成现实。后来的“九一八”、“七七事变”,乃至南京大屠杀,每一桩惨案都在验证李鸿章当年的恐惧。 时光穿梭到2025年,局势变了吗? 变了,也没变。没变的是,那个岛国依然充满了危机感和扩张欲,他们依然紧跟在霸权身后,试图对中国进行围堵。他们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他们在台海问题上指手画脚,他们把导弹架到家门口。 但变的是我们。 李鸿章当年没得选,因为他手里只有几艘买来的军舰和一群抽大烟的兵。但今天不一样。我们不再需要去签什么条约来换取和平。 看看这几年的数据:国产半导体设备自给率五年内从12%爬到了35%以上;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技术硬刚国际巨头;福建舰电磁弹射一次成功;东风-17的高超音速滑翔轨迹让对面的反导系统成了摆设。 什么叫“灭其国”? 在21世纪,这不是说要扔核弹把谁从地图上抹去,那是野蛮人的做法。真正的“灭”,是灭掉对方卡你脖子的能力,灭掉对方妄图通过战争翻盘的野心,灭掉对方在产业链上剥削你的特权。 当我们的芯片能自给自足,当我们的航母能自由航行在西太平洋,当我们的经济体量大到对方无法切割时,那个曾经让李鸿章夜不能寐的“后患”,自然就消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