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是俄罗斯赢了,有很多人取笑俄罗斯,说俄罗斯对付一个乌克兰,结果打了三年半,还是这样的结果,可是从结果来看,俄罗斯的行动目的达到了。 回望2022年初,俄罗斯确实曾试图通过一场雷霆万钧的“闪电战”直取基辅,意图在北约反应过来之前,以最小的代价逼迫乌克兰现有政权更迭或投降。这是阳谋,也是豪赌。 必须承认,由于情报的泄露和西方介入的深度超出预期,这一初始计划并未如愿。那时,全世界都在看莫斯科的笑话,认为俄罗斯将因为战线过长而崩盘。 但俄罗斯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不在于初期的攻势,而在于其面对挫折时展现出的冷酷决断与战略修正能力。 当发现“速胜”不可行,克里米亚大桥遇袭、黑海舰队受损后,俄罗斯并没有像赌徒一样孤注一掷,而是极其理智地选择了“收缩”,从基辅撤军,放弃哈尔科夫等易攻难守之地,转而构建了被西方军事观察家称为“苏罗维金防线”的铜墙铁壁。 这一转变,标志着战争性质的根本改变。 俄罗斯不再追求地图上颜色的快速扩张,而是将战争转化为了残酷的工业化“绞肉机”。 现在的局势非常清晰:俄罗斯并不急于攻占更多的乌克兰土地,而是利用火力优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在顿巴斯一线持续消耗乌克兰的有生力量和北约的武器库存。 这种“防守反击”的打法,虽然在战术上显得沉闷,但在战略上却极其高明——它用最小的伤亡比,换取了对手战争潜力的枯竭,如今,乌克兰面临的兵源枯竭和西方援助疲态,正是俄罗斯这一“慢刀割肉”战略的直接战果。 判断一场战争的输赢,核心标准只有一个:发起战争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俄罗斯当初划下的红线非常明确:第一,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第二,消除俄罗斯西部的安全威胁。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战线。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这四个地区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地名,在地理上,它们连成了一片巨大的新月形地带。 这片土地的控制权意味着什么?首先它彻底打通了通往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解决了困扰俄罗斯多年的半岛淡水供应和物流瓶颈问题。 其次亚速海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内湖”,这不仅在地缘上极大地改善了俄罗斯南部的防御态势,更重要的是,这片区域集中了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重工业基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最关键的是,俄罗斯在自己与北约之间,用钢铁和混凝土强行浇筑出了一个宽阔的战略缓冲区。即便泽连斯基政府在各种国际场合高呼要加入北约,但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精英们心知肚明:北约不可能接纳一个领土处于战争状态、且四分之一国土被核大国控制的国家。 接纳现在的乌克兰,就等于北约直接向俄罗斯宣战,这是西方绝对不敢触碰的底线。因此,无论形式上如何表述,实质上俄罗斯已经永久性地关上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大门。这一核心战略目标,俄罗斯已经拿到了手中。 这场冲突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俄乌边境,它实际上是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的一次剧烈碰撞,三年前,当美国挥舞着“金融核弹”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当西方发起超过一万项制裁时,拜登曾自信地预言卢布将变成废纸。西方试图用经济闪电战摧毁俄罗斯的战争机器。 然而,现实给了西方沉重一击,三年半过去了,俄罗斯经济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在军工复合体的拉动下实现了增长。超市里物资供应充足,能源出口通过“向东看”战略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俄罗斯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能源粮食完全自给自足、且手握核威慑的大国,是无法被外部制裁“勒死”的。 反观欧洲,失去了廉价的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成本飙升,去工业化趋势明显,民众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所谓的“回旋镖效应”,正在让西方内部产生巨大的政治裂痕。 这场持久战,打掉了西方“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全球南方国家看清了美式霸权的局限性,现在的俄罗斯,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它不再急于追赶猎物,而是守在洞口,看着对手在寒风中消耗体能。 普京现在的策略非常清晰:既然目标已经基本达成——土地控制了,缓冲区建立了,乌克兰去军事化正在进行中,那么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西方内部的瓦解。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外界的声音多么嘈杂,当我们摊开地图,看着那条红色的控制线,看着被无限期搁置的北约东扩进程,我们必须承认:在这场残酷的博弈中,俄罗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