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当双方彻底撕破脸皮,处于你死我活的全面对抗状态时,指望敌方会遵守规则、开放港口让你撤离,无异于痴人说梦。 对于一个已经陷入绝境、甚至可以说是杀红了眼的对手来说,他们绝不会大发慈悲地安排车辆送你去机场,相反,他们最可能做的,是将这些人分散扣押。 这就叫“人肉盾牌”,在冷酷的战争逻辑里,这是弱势一方对抗强势轰炸最廉价也最有效的手段。 指望一个已经和你撕破脸的对手,开放港口、机场,让你从容地撤走自己的公民?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当双方进入你死我活的全面对抗状态,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都会被撕得粉碎。 国际公约在绝对的生存威胁面前,不过是一张废纸。对于一个杀红了眼的对手,他们绝不会大发慈悲地安排车辆送你去机场,恰恰相反,他们最可能做的,是迅速将这些滞留人员分散控制。这并非凭空猜测,而是战争逻辑下的必然选择。 这就叫“人肉盾牌”,一种看似残酷却极其有效的战术。弱势一方如何对抗强势一方的精确打击和空中优势?最廉价的方式,就是将军事目标与平民混在一起。 把这些人分散扣押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甚至是一些伪装成民用设施的军事单位旁。这样一来,攻击方的每一颗炸弹,都将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和国际舆论压力。 你的战机再先进,也不敢轻易投下可能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的弹药。这种战术,用极低的成本,就瘫痪了对方最强大的军事优势,将战争拖入泥潭。 那70万滞留人员,在那一刻,就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成了一个个移动的、让敌人投鼠忌器的坐标。 所以,真正的撤侨,根本不是电影里那种军舰抵港、战机呼啸的宏大场面。真正的撤侨,其实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警告的那一刻,就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甚至可以说,在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 这个警告,就是国家为你划下的最后一道安全红线。它背后是无数情报分析和战略评估,是告诉你,前方的门正在缓缓关上。 听懂警告、迅速离开的人,才是真正完成了“撤侨”的人。他们抓住的是那个稍纵即逝的、用外交和金钱可以解决问题的黄金窗口期。 而当这个窗口期关闭,当“暂勿前往”升级为“紧急撤离”甚至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炮火声时,一切就都变了。剩下的,就不再是“侨民”,而是“被困人员”。 他们的命运,已经不再完全掌握在自己国家的手里,而是成了敌对双方博弈的筹码。所谓的“撤侨”,将变成一场需要冒着生命危险、靠运气和个体智慧才能完成的九死一生的逃亡。 这时候,再多的抱怨和指责都无济于事,因为从一开始,你就错过了那班最安全的船。 为什么会有人错过这班船?原因很复杂。或许是出于对局势的误判,总觉得战争离自己很远;或许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舍不得放弃在异国他乡打拼多年的事业和财产; 又或许,仅仅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但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它碾碎的正是这些“或许”。它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你只是想赚点钱就对你网开一面。在冷酷的战争逻辑里,个人的情感和利益,轻如鸿毛。 所以,那句“剩下的,全是命”,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它不是宿命论的悲观,而是对现实最清醒的认知。它意味着,当国家层面的保护能力因战争而急剧下降时,个体的生存就只能依靠自己,依靠那一点点不可预测的运气。 这背后,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决策紧密相连,但最终的生死关头,能依靠的往往只有自己对风险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样的警示或许不止适用于某一个特定的场景。它让我们思考,当警报拉响时,我们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寄希望于对手的“仁慈”?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安全警告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抉择?这或许才是每一个身处海外的公民,都需要反复思量的问题。你的看法呢?在和平与战争的边缘,个人的安全感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