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硫磺岛战役中,一名日本士兵躲藏在岩洞里不断地向美军打冷枪,美军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十分恼火,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小鬼子隐藏在一个岩洞里,使用枪弹很难消灭他,美军便将岩洞包围,并对他进行警告、劝降无效后,愤怒地使用火焰喷射器将鬼子烧死在岩洞里 1945 年,美军原本打算五天拿下这座仅有 20 平方公里的小岛,结果一脚踏进了地狱,整整 36 天才攻下来,还搭进去将近三万人。 岩洞里那个冷枪不断的日本士兵,是这场战役的缩影。 当时美军登陆后,最怕的不是正面冲突,而是那种 “你看不见,我就在那儿” 的冷枪手。 他们开始意识到,这座岛,根本不是表面上那点火山灰,而是个挖空了的地下世界。 栗林忠道,日军指挥官,不按常理出牌。他干脆放弃了滩头作战,带人往地底挖。 他把整座折钵山挖成了蜂窝状坑道,总长约 6 公里,能藏几千人,能通风,能补给,还能随时从不同出口开火。 那个冷枪士兵,名叫松本健一,原本是东京一个木匠,战前靠手艺养家糊口。被征召入伍后,他带着母亲的家书和一张女儿的照片,进了这座岛。 他藏在岩洞深处,洞口只有一个脑袋能钻出去,前面是崖壁,后面是通风管,他身边只有一支老式步枪和几发子弹。 美军试着劝降,先是喊话,找了日裔翻译录音播放,后来干脆用扩音器播战俘讲家人故事,可他就是不动。 美军没法子了,M2-2 火焰喷射器开路。 那东西不是直接烧死你,而是让你窒息,空气里全是火,洞里氧气瞬间被抽干。 日军地道太密,爆破没用,子弹打不进去,进去清剿反而是送命。于是喷火,烧完再进去收尸。 有人说这太残酷,但战场上没人讲人情。 那个士兵最后倒在洞角,脸半边焦黑,身边是那封家书,一角被火烧掉了,但还能看出 “母亲” 两个字。 硫磺岛战役里,美军平均每天只推进四米。 登岛第一天美军就被打蒙了,火山灰软塌塌,坦克一开进就陷住。日军炮火一开,整片滩头成了红色泥塘。 折钵山那面旗子虽然插上去,但坑道里的战斗仍持续至战役结束,后续清剿行动直至 4 月底才完成 硫磺岛最后被拿下,但美军也没高兴太久。 他们发现,这场战役虽然赢了,却赢得太伤。伤亡 28686 人,比日军还高,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 但也正是这场战役的惨烈,进一步坚定了美军避免登陆日本本土、以非常规武器快速结束战争的决心,原子弹研发的 “曼哈顿计划” 虽早已启动,却因硫磺岛的血的教训,让其投入实战的决策加速落地。 战后,硫磺岛成了 B-29 的 “救命机场”,两万多架次在那里紧急降落,救回无数飞行员的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