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不要海归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杜海涛也从英国留学归来了, 看他发了毕业典礼才知道,原来只是去上了一个语言班,就待了几个月,现在毕业了。 就学了几个月的语言,大概出门还是跟英国人交流不了吧,去也就是要个学位。 现在这“海归”俩字早不是以前那金疙瘩了,尤其像这种学俩月语言就敢叫“留学归来”的,说难听点就是花钱买个好听名头。你想啊,几个月时间能学啥?刚把“how are you”说顺溜,可能连菜市场砍价的词都没认全,转头就拿着个结业证当文凭使,这不糊弄人嘛。身边真有本事的留学生,哪个不是在国外熬个三五年,专业课啃得头都大,口语练到能跟本地人扯家常,回来找工作才有点底气。 再看看杜海涛这事儿,明明就是去混了个语言班,偏要发个毕业典礼的视频,搞得跟拿了硕士学位似的。底下评论里还有人跟着捧,说什么“学霸”“有追求”,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嘛。真要是想好好学语言,国内靠谱的培训班一抓一大把,用得着花大价钱飞国外待俩月?说白了就是觉得“国外的月亮圆”,不管学没学到东西,只要沾了“海外”俩字,就能往脸上贴金。 现在企业招人也精了,早不跟以前似的见着“海归”就两眼放光。董明珠之前不就说了嘛,宁愿要踏实肯干的本土人才,也不要那些空有海外名头没真本事的。你想啊,招个员工进来,要是连基本的工作沟通都费劲,光靠个“留过学”的名头能顶啥用?还得公司花时间重新教,这不浪费资源嘛。 还有些家长也跟风,觉得送孩子出去待两年就是“镀金”,不管孩子成绩咋样,砸钱也要送出国。结果孩子出去了也不学习,天天在华人圈子里混,语言没进步,专业啥也不会,回来照样找不着工作。这种“海归”别说含金量了,连基本的竞争力都没有,跟没出过国的普通学生比都差一截。 现在这行情早变了,真有能耐的,在哪都能发光;没本事的,就算把“海外留学”四个字刻在脑门上,也没人买账。像杜海涛这种学俩月语言就敢称“留学归来”的,也就是赚个眼球,真要论真才实学,估计还不如在国内好好上个大学的学生。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