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刚开市那会儿,气氛其实很到位,摊主们早早就支好了摊子,桌椅、灯牌都摆得整整齐

安立路亚 2025-11-26 07:16:33

夜市刚开市那会儿,气氛其实很到位,摊主们早早就支好了摊子,桌椅、灯牌都摆得整整齐齐,整条南滨路的东原1891商圈大概有两百米那么长,摊位数量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可是大家的热情都快溢出来了,谁都希望能来个开门红,彻底热闹一把。现实有点冷清,食客来的速度远没有摊主焦虑的速度快,现场氛围一下就变得有点尴尬,稀稀拉拉的顾客看起来就像是专门来巡摊的,逛半圈,点头,就走了,摊主还在努力招呼,看得出来大家都憋着劲儿想挣钱,但整个市场的活力明显没被点燃。 定价这事儿其实从头就埋下了隐患,蛋炒饭15块、小面10块,摊主们觉得合理,自己算成本、算人工、算各种杂费,这样定价确实比较稳妥,可是放在重庆这样的城市,大家平时吃一顿小面才七八块钱,炒饭十来块随处可见,有夜市氛围是没错,但价格一高,顾客心里其实有点打鼓,很多人干脆路过就不动筷子,摊主满心期待,食客有点犹豫,供需两头想法完全对不上,现场气氛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反差。 说实话,这种夜市本来是抱着大家热热闹闹图个开心的初衷去做的,但实际效果偏偏反了,摊主们再热情、再努力喊单,客流量没起来,收入肯定就靠想象补足了,很多摊主站了两个小时都没见几个客人停留,旁边摊主也只能彼此打气,但都知道,光有热情没啥用,生意还是要靠食客买单。重庆虽说是个喜欢夜生活的城市,但大家习惯了实惠,夜市如果没有性价比,就很难让人坐下来慢慢品尝,所以这场夜市似乎一开始就和食客的心理预期有点背道而驰。 另外,摊主们其实也挺无奈,材料贵、人工贵,摆摊还要交摊位费,这些都得算到价格里去,要是定价太低,根本不划算,定高了又怕没人来买,热情想留住食客,现实却让他们不断在心里盘算,刚开始总有点不甘心,可是看着客流越来越少,摊主们有点坐不住,不少人开始琢磨是不是要调整策略,要不把价格再降一降,或者增添点新花样吸引顾客,总之现场就是一边热情高涨一边空气里飘着无形的焦虑。 明明是周末黄金时间,大家都想着出来玩玩,逛逛夜市,结果却变成摊主等客人,客人等降价,谁都不肯先迈一步,最后就那么尴尬地对峙着,有的人看了一圈也就是拍拍摊主肩膀,说一句“过会儿再来”,摊主嘴上说好,心里其实知道大部分人都是说说而已。夜市这种场合,烟火气是第一生产力,没了人气,摊主再努力都显得有点徒劳,但换个角度,摊主们的坚持和热情也让现场多了点人情味,毕竟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想做好生意的心,哪怕现实不如人意。 现在这种局面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夜市经营本身就带点试错和调整的性质,摊主们在头几天试水,定价高低总要摸摸市场,食客也很实际,买不买主要看值不值,大家都在观望,摊主是想办法吸引人,顾客是算着钱包决定要不要花钱,夜市能不能热起来,其实跟商家的调适能力密切相关,哪怕目前食客寥寥,摊主的坚持至少为后面留了底气和空间。 重庆作为夜市文化挺有代表性的城市,大家本来就喜欢夜里出来逛吃,可要是真把烟火气做成了高门槛消费,很多老百姓还是会犹豫,夜市的灵魂就是实惠实在,价格一提上来,现场就容易变成摊主自我感动,食客却在旁边观望。其实现场的摊主和食客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双方还在试探,摊主等人气一到就能打开局面,顾客等性价比一降马上就能买单,可见供需的反差其实是彼此心理上的博弈。 夜市热情虽然很足,但经营本质还是要看实际消费支撑,摊主如果能及时调整策略,价格更接地气,产品更有新意,搞点互动活动什么的,哪怕刚开始不如预期,也能逐步把人气带起来。市集的未来其实就在现场的每一个尝试和变化里,摊主的热情和食客的真实需求总归要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碰撞出烟火气,只要双方不轻易妥协,重庆的夜生活还是有机会回到大家期望的那种热闹和温度

0 阅读:4
安立路亚

安立路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