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歼8时,印度在研究光辉战机;中国造出歼10时,印度在研究光辉战机;中国造出歼16时,印度在研究光辉机;中国造出歼20时,印度还在研究光辉机。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歼 8 战机已经形成战斗力,成为国土防空的中坚力量。同一时期,印度不甘落后,高调宣布启动 “光辉” 战机研发计划,立志打造一款属于自己的先进轻型战斗机。 当时的印度信心满满,扬言要在短短几年内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可谁也没想到,这一 “追” 就是四十年。 等到中国歼 10 战机横空出世,实现自主研发先进战机的重大突破时,印度的光辉战机还在图纸上反复修改。 中国歼 16 多用途战机批量列装的时候,光辉战机终于勉强造出了原型机。 歼 16 凭借强大的载弹量和先进的航电系统,成为空军的 “全能手”,其国产化率几乎达到 100%,彰显了中国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 反观光辉战机,此时已经变成了 “万国牌” 组装机。 发动机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的 F404-GE-IN20,雷达是以色列埃尔塔公司的 EL/M-2052 有源相控阵雷达,弹射座椅来自英国马丁・贝克公司,航电系统由法国泰雷兹集团提供,就连机身结构设计都有俄罗斯的技术支持。 当中国歼 20 隐身战机震撼亮相,成为全球少数几款第五代战机之一时,印度的光辉战机才终于在 2015 年正式服役。 这时候的歼 20,已经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能力,各项性能指标跻身世界前列,让中国空军迈入隐身时代。 而光辉战机,从 1983 年立项到 2015 年服役,整整花了 32 年,创造了全球战机研发周期最长的纪录之一。 更尴尬的是,服役后的光辉战机问题不断,故障率居高不下,远远达不到当初的预期。 2025 年 11 月 21 日,迪拜航展上,印度空军飞行员西亚尔中校驾驶光辉战机进行飞行表演。 就在表演开始后的第 43 秒,战机完成侧飞动作后进入倒飞状态,由于高度不足,始终无法改平姿态,最终失控坠毁,西亚尔中校不幸遇难。 这一幕让在场观众哗然,也让光辉战机再次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 事故发生后,印度方面的反应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排查自身的整合技术缺陷和装配工艺问题,反而把矛头指向了各个零部件供应国。 一会儿质疑美国的发动机动力不足,一会儿抱怨以色列的雷达反应迟缓,甚至觉得英国的弹射座椅没有及时启动。 这种 “甩锅式” 操作,完全暴露了印度在航空工业整合能力上的短板。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光辉战机的坠毁,根源不在单个零部件,而在印度自身。 一款战机的研发,绝不是简单地把先进零件拼凑在一起,而是需要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和成熟的装配工艺。 中国从歼 8 到歼 20 的跨越,每一步都伴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技术的积累,从材料研发到核心部件制造,再到整机装配调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而印度,过度依赖国外零部件,缺乏自主整合的核心技术,各个国家的零件在兼容性、适配性上存在天然差异,长期下来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印度光辉战机的故事,给全球军工产业敲响了警钟。自主研发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依赖国外技术拼凑,终究只能是空中楼阁。 这款集百家之件凑出来的战机,终究没能逃过 “整合失败” 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