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醒了?都以为俄罗斯背后站着的是伊朗、朝鲜,谁能想到,真正撑住俄罗斯的,反而是那个一言不发、一弹未给的中国。 俄乌冲突于2022年2月24日爆发,俄罗斯军队从多个方向推进,迅速控制了乌克兰东部部分地区。这场入侵源于长期的地缘摩擦,包括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和顿巴斯地区的持续紧张。西方国家立即启动制裁机制,欧盟和美国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并禁止其银行接入SWIFT国际支付系统。这些措施直接瞄准俄罗斯的核心经济支柱——能源出口。战前,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对欧洲的依赖度极高,原油出口占其总量的45%以上,天然气供应欧洲的比例接近40%。欧盟作为最大买家,年进口俄罗斯原油价值超过400亿欧元,天然气管道如北溪系统每年输送数百亿立方米。 制裁落地后,欧洲能源市场剧变。欧盟议会于2022年3月通过决议,禁止进口俄罗斯煤炭,5月扩展到海运原油,覆盖90%的进口份额。12月,G7机制将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设为每桶60美元,导致其乌拉尔原油售价跌破市场价。天然气进口同样锐减,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进一步切断供应,欧盟份额从战前的29%降至2%,天然气采购砍去70%。德国工厂停工,法国居民面临冬季取暖短缺,欧洲整体能源成本飙升30%以上。俄罗斯财政收入随之下滑,每月能源出口额从180亿美元缩水至80亿美元,国家预算缺口扩大,前线军费压力倍增。 伊朗和朝鲜的援助虽有报道,但规模有限。伊朗提供数百架无人机,用于俄罗斯的空中打击,朝鲜则供应数百万发炮弹和火箭弹。这些军援帮助俄罗斯维持部分火力,但无法弥补经济损失。2024年,朝鲜军队甚至有小规模部队参与前线行动,伊朗导弹技术也间接流入战场。西方媒体反复渲染这种“轴心联盟”,乌克兰情报部门据此游说盟友加强军援,焦点锁定德黑兰和平壤的军工活动。然而,这些援助多为一次性补充,难以支撑俄罗斯的长期消耗。相比之下,俄罗斯转向东方的能源贸易悄然加速,北京港口的油轮身影增多,却鲜为人知。 全球能源格局随之重塑。欧洲加速转向挪威和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增加20%,但价格高企引发通胀。乌克兰方面,基辅街头抗议不断,总统泽连斯基推动加入欧盟进程,2022年6月获候选国地位。西方援助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包括武器和经济支持,但冲突胶着让乌克兰疲于应对。俄罗斯经济虽承压,卢布汇率一度暴跌,但通过调整出口方向,避免了全面崩盘。伊朗和朝鲜的角色虽显眼,却掩盖不了另一个事实:真正的经济缓冲来自亚洲大陆的稳定需求。这场能源博弈的幕后推手,逐渐浮出水面。 西方制裁的冲击下,俄罗斯能源出口版图急转直下,中国成为关键接盘者。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07亿吨,2024年增至1.0847亿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9.6%。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公开表示,对华原油出口占比达其总量的45%至50%,精准填补欧洲撤出的空白。战前,中国仅是俄罗斯的重要买家之一,2014年份额为12%,短短几年攀升至18%。这种增长源于双边协议的深化,中国炼油厂如大庆和山东地炼优先采购俄罗斯ESPO混合原油,其品质稳定、折扣幅度达每桶10至20美元。 天然气领域,中俄合作更显深度。中俄东线管道,即西伯利亚力量1号,于2019年12月通气,穿越8000公里冻土,年设计产能380亿立方米。截至2024年11月,累计输送780亿立方米,2024年单年310亿立方米,加上液化天然气860万吨,总量折合450亿立方米,比2023年多50亿。这足以满足1.3亿户家庭用气需求。管道沿线压缩站高效运转,确保供应不间断。中国企业参与亚马尔LNG项目,国产设备占比从首期15%升至三期45%,带动50亿美元出口。模块化建设降低成本,北极圈内工厂年产LNG超2000万吨,其中近半销往中国。 资金结算机制同样稳固。SWIFT切断后,中俄油气贸易40%采用本币结算,2023年人民币卢布兑换量同比增300%,2025年比例超90%。俄罗斯卖油收卢布,直接采购中国机电产品和电子设备,形成闭环。2025年8月,中国原油进口整体增5%,交易额57亿欧元,即便单月微降,也通过缓冲协议快速调整。相比之下,印度2024年日均进口俄油超200万桶,但2025年9月在美国压力下缩至120万桶,份额从峰值跌至16.8%。这种波动性合作难以持久,而中国贸易的连续性,提供俄罗斯可靠外汇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