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现在宁愿等网约车,也不坐出租车?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出租车,已经彻底活成了自己当年最瞧不起的样子,价格不透明、服务看运气、体验像开盲盒。 就说最让人膈应的价格问题,网约车在下单前就把里程费、时长费、附加费明明白白列在屏幕上,堵车不涨价、绕路能申诉,就算高峰期有动态调价,也会提前标注清楚,愿不愿意坐全看自己。 可出租车呢?计价器仿佛成了司机的 “遮羞布”,明明是直线距离,硬是能绕出 “S” 形路线,计价器上的数字蹭蹭往上涨,问起来就说 “这条路不堵车”“导航不准”,一套说辞下来让你哑口无言。 更气人的是早晚高峰或雨雪天,路边拦车十辆有八辆要么拒载,要么摇下车窗问清目的地后摆摆手就走,剩下那两辆愿意拉的,张口就加价,“起步价翻倍,不坐拉倒”,那态度仿佛你求着他送你一程。 再说说服务体验,那真是堪比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辆车会给你带来惊喜还是惊吓。有的出租车里弥漫着烟味、汗味和食物残渣的混合气味,座椅上沾着不明污渍,脚垫下全是垃圾,坐进去都得小心翼翼怕弄脏衣服。 有的司机一路开着外放刷短视频、打电话,声音大到让人没法休息,提醒一句还嫌你事儿多。 更有甚者,开车时随意变道、加塞,一边超车一边骂骂咧咧,把乘客的安全抛到九霄云外。反观网约车,平台有明确的服务规范,司机接单前要实名认证、车辆要定期检修,车内必须保持整洁,接单后不能随意取消订单。乘客还能给司机评分,评分低的司机会被限流甚至淘汰,这种约束下,司机自然不敢怠慢。 有调查显示,网约车的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年稳步上升,而出租车的投诉量中,服务态度差占比高达 42%,一对比高下立判。 最让人无奈的是,出租车的运营模式仿佛还停留在十年前,完全跟不上数字化时代的节奏。现在大家早就习惯了手机下单、预约用车,可出租车依然主要靠路边揽客,遇到恶劣天气或出行高峰,要么拦不到车,要么等半天等来一辆不愿去目的地的。 就算有些出租车接入了叫车平台,体验也差强人意,接单响应慢,明明显示附近有车,却半天没人接单;取消订单随意,司机接单后发现路程太近,转头就取消,让乘客白等半天。 而网约车平台靠着大数据和智能调度,能精准匹配乘客和司机,减少等待时间,还能实时显示车辆位置,让你心里有数。就像新华社提到的,网约车这只 “鲶鱼”,用数字化手段彻底改变了出行市场的格局,而出租车却固守着传统模式,自然会被乘客抛弃。 其实出租车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有些地方推出了 “一车两价” 模式,有些企业引入了 AI 动态调价模型,试点后驾驶员单量提升了 20%,高峰期叫车成功率也涨了 18%,这说明只要肯创新,出租车还是有竞争力的。 可问题在于,这种改变只是少数,大多数出租车公司还是抱着 “吃老本” 的心态,既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数字化改造,也不愿加强对司机的管理和培训。司机们也有苦难言,高额的份子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为了多赚钱只能想方设法宰客、拒载,形成了恶性循环。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网约车的个性化服务也戳中了消费者的需求。不管是想要舒适的专车、经济的拼车,还是需要无障碍车辆、儿童安全座椅,网约车平台都能满足,甚至还能选择司机的性别、是否静音等偏好。 而出租车几乎没有选择余地,不管你是商务出行还是家庭出游,能坐到一辆干净、守规矩的车就不错了。 就像年轻人喜欢的拼车服务,既能省钱又能环保,深受学生和上班族喜爱,可出租车大多不提供拼车,就算有也没有明确的价格标准,很容易产生纠纷。 乘客的选择从来都很简单,谁能提供更透明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更便捷的体验,大家就愿意选谁。出租车当年能成为出行主力,靠的就是方便、可靠,可如今这些优势都被网约车抢走了,还染上了宰客、服务差、模式落后等毛病,活成了自己当年最瞧不起的样子。 2025 年北京出租车客运量虽然同比增长了 20.9%,但这更多是因为当地加大了合规化管理和数字化投入,反观那些墨守成规的地区,出租车客运量持续下滑,这就是最真实的市场反馈。 如果出租车还不醒悟,继续抱着老观念不放,只会被市场越甩越远。毕竟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注重出行体验,不再满足于 “能到目的地就行”。出租车要想赢回乘客,就得放下身段向网约车学习,加快数字化转型,把价格透明化、服务规范化、运营智能化,让司机能赚到合理的收入,让乘客能享受到放心的服务。否则,就算没有网约车,也会有其他出行方式取而代之,毕竟时代在进步,不跟着改变就只能被淘汰。 这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只有不愿改变的行业。出租车当年的辉煌不是凭空来的,现在的落寞也不是偶然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看清形势、主动求变。 如果还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抱怨乘客 “不念旧情”,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曾经的 “香饽饽”,如今却成了大家不愿选择的 “无奈之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