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武松这个人身上那股江湖匪气就像火引子,一点就着,把他这辈子的大事小情都给烧得噼啪作响。 他从小没了爹娘,跟着武大郎长大,早早就在江湖里摸爬滚打,拳头硬、脾气暴,走到哪儿都是横着走的主儿。 看他在柴进庄上,就因为宋江踢翻了他烤火的木炭,抬手就要打人,要不是柴进拦着,当场就得见血。 这种不管不顾的劲头,搁现在就是典型的愣头青,但在那个拳头说话的年代,反而成了他闯荡江湖的招牌。 最能体现他这股子匪气的,还得是景阳冈打虎。店小二苦口婆心劝他别上山,他偏觉得人家要害他,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硬着头皮往老虎窝里闯。等真遇上老虎了,哨棒打断了也不慌,赤手空拳就把老虎打死了。 这事儿乍一听是英雄壮举,但细琢磨就能品出他那股子混不吝的劲儿——明知道危险还往上冲,完全不考虑后果。 这种匪气让他成了阳谷县的红人,可也埋下了祸根,毕竟在官府眼里,这种不受控的狠角色,早晚得捅娄子。 后来潘金莲勾搭他,他一顿臭骂把嫂子怼回去,看似正经八百,其实骨子里的匪气早就在翻腾。等武大郎被毒死,他先是报官,结果县官收了西门庆的银子不管事儿。 换成一般人可能就忍了,但武松是谁?直接拎着刀就把潘金莲和西门庆给宰了,还把两颗人头供在武大灵前。 这手段够狠够绝,完全不按规矩来,可在老百姓眼里这就是替天行道。但你说他不懂法吗?他杀完人还知道去官府自首,这说明他心里其实有杆秤,只是这杆秤的刻度,全凭他自己的江湖规矩来定。 到了孟州,他替施恩出头醉打蒋门神,更是把匪气发挥得淋漓尽致。施恩说白了就是当地一霸,蒋门神抢了他的快活林,他就利用武松当枪使。武松倒好,也不打听打听施恩是什么来路,喝得醉醺醺的就去闹事,把蒋门神的小妾扔进酒缸,然后把蒋门神打得跪地求饶。 这事儿表面看是仗义,实际上就是黑吃黑。更绝的是他打完人还提了三个条件,逼着蒋门神滚出孟州,结果人家前脚答应后脚就报复,直接把他坑进了死牢。这就是典型的江湖思维,只图一时痛快,不考虑后患。 飞云浦杀完人,他连夜血洗鸳鸯楼,把张都监一家老小全砍了,连丫鬟都没放过,最后还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血书。这时候的他,已经从被逼无奈的复仇者变成了失控的杀人狂魔。 你说他是为了报仇?没错,但杀红了眼之后,那股子匪气就彻底把他心里的善念给压下去了。后来在蜈蚣岭,他看见道士勾搭妇人,二话不说就把人家头砍了,连道童都没放过。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狠辣,虽然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本质上已经和他痛恨的恶人没什么两样。 不过武松的匪气也不全是坏事,他对兄弟讲义气,对弱者有同情心,这种矛盾的性格让他的形象特别立体。 看他在十字坡识破孙二娘的蒙汗药,不但没杀她,反而和张青结拜成兄弟;在孔家庄打完孔亮,酒醒了也不记仇,跟着宋江上了梁山。这种能屈能伸、恩怨分明的劲儿,正是江湖好汉的典型特征。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匪气最终也害了他。招安之后,他跟着宋江南征北战,杀人无数,直到在方腊战场上被砍了一条胳膊,这才彻底醒悟。 最后在六和寺出家,算是给这辈子的匪气画上了一个苍凉的句号。武松就像一把没有剑鞘的刀,锋利无比却伤人伤己,他的江湖匪气既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也是他无法挣脱的枷锁。这种复杂的人性挣扎,让他成了《水浒传》里最鲜活、最有争议的角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