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进京?先交投名状!郑丽文还没动身,北京的关卡就已经设好了。很多人以为国台办的回

依秋聊趣 2025-11-25 14:23:29

想进京?先交投名状!郑丽文还没动身,北京的关卡就已经设好了。很多人以为国台办的回应是外交辞令,错!那是给国民党划下的“生存红线”。 近日,郑丽文是否能顺利访问北京成为舆论焦点,但这次大陆方面的态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和坚定——不再接受任何模糊空间,不再容忍“骑墙”策略。想要启动交流,必须旗帜鲜明地承认“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而且缺一不可。 这样的门槛,不只是写在外交辞令里,更是摆在所有想要和大陆沟通的台湾政党和人物面前。哪怕是国民党副主席、甚至更高层级的人物,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核心问题上表达清楚,门就是关着的。 很多人还抱着老黄历不放,觉得过去那种靠递名片、找关系、刷前辈面子就能敲开大陆大门的套路没过时,这想法简直天真得可笑。 当年确实有过两岸交流的“蜜月期”,2008年到2016年,就因为国民党认了“九二共识”,两岸直接实现了全面双向“三通”,每周890班客运航班穿梭海峡,2015年人员往来直接冲到985.6万人次,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 那会儿台商来大陆投资根本不用愁,截至2021年底累计项目超12.3万个,实际投资额达713.4亿美元,大陆连续21年都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每年给台湾带去的顺差能让台当局笑出声。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九二共识”这根定海神针在撑着,没这东西,再硬的关系也白搭。 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死活不肯认“九二共识”,结果呢?两岸官方沟通机制直接停摆,国台办和陆委会的热线都成了空号。 台商赴大陆投资从每年百亿美元量级跌到几十亿,直接腰斩;2023年前11个月,台湾对大陆出口暴跌19.1%,创下2009年金融海啸以来的最大跌幅。连台湾农民的番荔枝、莲雾都差点卖不进大陆,后来还是大陆网开一面,重新审核注册果园才给了销路。 这前后对比多明显,认与不认,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利益,是真金白银的实惠和两岸关系的冷暖。 再往前翻,1993年汪辜会谈能成,就是因为两岸先达成了“九二共识”,那一次会谈签下四项协议,解决了两岸公证书使用、函件查询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30年来光公证书副本就互寄了近400万件,多少两岸婚姻、继承事务靠着这个协议才办得顺畅。 后来民进党前大佬谢长廷2013年带着人去香港跟大陆智库对话,又是喊“处理差异”又是提“稳定和平”,可就是绕开“九二共识”不谈,最后除了几句空泛的共识啥也没捞着,说白了就是没交投名状,大陆根本不接茬。 现在轮到郑丽文,她能以50.15%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主席,靠的就是比对手郝龙斌更明确的两岸论述,67%的自主党员把两岸立场当成投票核心,她那句“向‘台独’说不,向‘两国论’说不”确实赚足了好感。 可当选后没多久,她就开始含糊其辞,被问起推进统一时说“强扭的瓜不甜”,还处分了公开宣传统一的陆配,这就有点“骑墙”的味道了。 大陆这边可不糊涂,国台办发言人直接把话挑明:“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才愿意加强交流”,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想进京?先把立场摆端正”。 国民党现在的处境其实很微妙,要是守不住“九二共识”这条线,不仅丢了大陆这个大市场,在岛内也站不住脚。2025年国民党主席选举已经证明,党员想要的是清晰的两岸路线,不是模棱两可的“避谈策略”。 郑丽文要是真懂行情,就该学学洪秀柱,后者直接喊出“回家的路在心里”,用明确的立场换来了和大陆高层对话的机会。要是还想着玩“既要又要”的把戏,一边想沾大陆交流的光,一边又不敢跟“台独”划清界限,那这进京的门,恐怕永远也敲不开。 说到底,现在的两岸交流早不是“人情社会”,而是“原则社会”。“九二共识”就是唯一的通行证,反对“台独”就是必打的印章,少一样都不行。国台办划下的红线,既是给国民党的“生存提示”,也是给所有台湾政治人物的“行为准则”。 郑丽文要是想清楚了,把这“投名状”递明白,进京的路自然就通了;要是还抱着侥幸心理想蒙混过关,那只能在门外打转,看着别人拿走本该属于自己的机遇。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