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0余年,王羲之向一位老妇人买鹅,老妇不卖。王羲之无奈,只能邀请好友去现场观赏,结果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马上将鹅杀了。王羲之伤心不已,有个老道士听说后,心生一计,大赚了一笔。 王羲之不仅是东晋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他曾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务,深受当时文人和百姓的敬重。然而,他的爱好并不仅限于书法,他对鹅的喜爱也为人所知。王羲之认为,鹅的体态和动作对他的书法创作有着独特的启发。他曾多次表示,鹅的昂首姿势和步伐稳健的特点,与书法中的运笔十分相似,因此他对鹅情有独钟。 一天,王羲之听闻会稽有位老妇人养了一只鸣声高昂、姿态优美的鹅。他心生向往,便决定去购买这只鹅。起初,老妇并不认识王羲之,且不愿出售鹅给他。无奈之下,王羲之决定邀请好友前来观赏。消息传开后,老妇得知王羲之的身份后,心中大喜,认为此举会带来荣光。于是,她决定将鹅宰杀招待王羲之。 当王羲之前往老妇家时,他满怀期待地准备欣赏心爱的鹅,却发现鹅已经被宰杀成肉。王羲之顿时感到失望与伤心,久久无法释怀。这一事件迅速在会稽流传开来,人们纷纷谈论王羲之对鹅的热爱。一个名叫道士的老者听说了此事,心生一计,准备利用王羲之对鹅的喜爱从中获利。 这位老道士并没有直接找王羲之请求书法,而是想到通过鹅来引起他的注意。他购得了几只体态优美、鸣声动听的白鹅,并将其细心饲养。几个月后,他将这些鹅带到郊外放养,等待与王羲之的偶遇。王羲之每逢闲暇时便喜欢到郊外游玩,偶然间,他遇见了这群鹅。看到鹅的美丽,王羲之顿时喜出望外,提出购买。老道士此时开口,表示如果王羲之愿意为他书写《黄庭经》,这些鹅便全赠送给他。 王羲之并未察觉到老道士的用心,欣然答应了书写的要求。当时,他提笔一挥,便写下了那篇千古名帖——《黄庭经》。王羲之的书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而这篇《黄庭经》也成为了他行书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完成书写后,王羲之满载着白鹅回家,而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竟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一次巧妙的交易。 老道士用几只鹅换来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这无疑是一次极为成功的交易。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书法界的佳话。李白在其诗《送贺宾客归越》中提到:“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一诗句也让“换鹅帖”成为了文化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典故。 王羲之对鹅的喜爱,不仅仅是为了观赏它们的外表,更多的是从鹅的行为中寻找书法的奥义。王羲之的书法理念中,运笔如同鹅行,每一笔都要像鹅的步伐那样稳健有力。他认为,书法的每一笔都应该充满生气,像鹅的头颈那样昂扬,像鹅的动作那样自然流畅。通过观察鹅的动态,王羲之领悟到了书法的内在规律,这也让他的书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对于王羲之来说,鹅不仅仅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无论是在观赏鹅时的心境,还是在书法创作时的用笔,每一次挥毫,都是他对自然与生命深刻理解的表现。王羲之的书法,最终成为了后世传世之宝,影响深远。 从这段“换鹅帖”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羲之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看到了他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正如他所说:“书法乃心之写照,心通则笔通。”王羲之的书法,无论是形式还是精神,都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