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接替他的徐会之更是我党王牌,但他竟然选择向国民党自首,因此他背负多年

刘强法 2025-11-24 13:21:38

吴石牺牲后,接替他的徐会之更是我党王牌,但他竟然选择向国民党自首,因此他背负多年骂名。可多年后,人们却发现徐会之当年自首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令人感动的真相。   徐会之的身份远比普通特工特殊。他不仅是黄埔四期毕业生,更是国民党元老陈诚的嫡系,这样的背景使他能够接触到国民党最核心的机密。   1948年,他已官至国防部高参,这个位置让他可以自由出入各大战区指挥部,据近年解密的档案显示,徐会之在淮海战役期间,曾三次将国民党军队调动情报成功传递至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这些情报对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样一个深得组织信任的王牌特工,为何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自首”?传统观点认为这是贪生怕死,但新发现的史料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徐会之“自首”前三个月,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与他单线联系的三位联络员相继被捕,这意味着他既无法传递情报,也无法接收指令,陷入了情报工作者最危险的“断线”状态。   更严峻的是,国民党保密局已经察觉到高层有中共特工活动,徐会之通过特殊渠道得知,自己已被列入嫌疑名单。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潜伏不仅无法开展工作,反而可能让整个台湾地下情报网面临灭顶之灾,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其实相当有限:要么坐以待毙,要么铤而走险。   徐会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主动向国民党当局“交代”,但他的“自首”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只承认曾经与中共有过接触,却坚决否认仍在从事间谍活动。   这种有限度的坦白,反而让国民党特务机关相信他已经“悔过”,这种高超的反向操作,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实际上,徐会之的“自首”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策略,在情报史上,这种手法被称为“战略性坦白”。   通过主动交代部分无关紧要的历史问题,来掩护更重要的秘密任务,苏联著名间谍佐尔格就曾使用过类似方法,在日本特务机关怀疑他时,他主动承认自己是共产国际成员,但隐瞒了更为重要的军事情报员身份。   徐会之的处境比佐尔格更为复杂,他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保护尚未暴露的同志。   在“自首”过程中,他巧妙地引导特务机关的侦查方向,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仍在活动的潜伏人员身上移开,根据后来获救的地下党员回忆,正是徐会之的这一举动,保全了至少五名重要特工的安全。   这种牺牲个人名誉保全组织的做法,在中共情报史上并非首例,早在1930年代,中央特科成员鲍君甫就曾采用过类似策略。   他在被国民党逮捕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变节”表演,既保全了生命,又继续为党工作,徐会之很可能研究过这些成功案例,才能在危急关头做出如此决断。   令人感慨的是,徐会之的“自首”还包含着另一层深意,当时台湾局势急剧恶化,国民党对可疑人员的清查日益严密。   通过“自首”获得相对自由后,他实际上为自己创造了继续活动的空间,据一位幸存的地下工作者透露,在“自首”后的半年里,徐会之仍设法传递出多条重要情报,包括国民党军队在台布防情况和美国对台军援细节。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地以表面行为下定论。   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许多行动的真正目的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就像下围棋,有时看似退让的一步,实则是为了赢得整盘棋局。   徐会之的案例提醒我们,历史评价需要更多的维度,要看到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选择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近年随着更多档案资料的公开,历史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徐会之的“自首”事件。   有学者指出,在当时那种极端环境下,徐会之的选择可能是在特定条件下最能保全组织利益的方案。   这种观点不是要为历史人物翻案,而是试图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那段复杂岁月中的艰难抉择。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或许应该放下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在暗战年代,每个潜伏者都像是在走钢丝,他们的每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无数人的生死。   徐会之背负的骂名,某种程度上是特殊年代情报工作者共同命运的缩影——他们的功过往往不能即时评判,他们的牺牲常常不为人知。   历史的真相就像剥洋葱,需要一层层揭开,当我们终于看清徐会之“自首”背后的真相时,不禁为这位王牌特工的智慧与勇气动容。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有太多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住,他们的选择应该被理解。   这段被误读的历史,最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暗战的棋局上,有时候最大的勇气不是慷慨赴死,而是背负骂名继续前行。

0 阅读:1
刘强法

刘强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