揍针线活 五六十年前,我小时候,街坊邻里的小孩凑在一起东家串西家跑、爬树摸鱼、欺猫撵狗,童年生活十分丰富生动。不像现在的孩子,完全没有了童真少年的快乐。 那时候的七八十岁老太太都是小脚老太太,现在已经绝迹了,这是中国旧社会封建传统的一种习俗,女孩子打小就要用布把脚裹起来,像捆粽子一样,整个足部骨骼全部变得畸形,走起路来晃晃悠悠一点一点,真的有些站不稳。就这样,生孩子、做家务、照顾老人样样不少,那时的也没有什么计划生育,部分家庭都是十几个孩子。三个四个孩子的家庭都是孩子少。 其实让我感到最温馨的画面是,小老太太盘着腿,坐在炕上,边上放的装针线的盒子叫针线盒,里边有纽扣、剪子、锥子、顶针,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的缝缝补补,家里人的衣服破了,纽扣掉了,给小孩做鞋,这些称谓做(揍)针线活。有时候锥子或者是针戳不动、扎不透,老太太就把针尖往头上来回划一划,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头皮上有头油,可以让缝针或者是锥子更加润滑省劲儿。从这个侧面看,那时候的人并不是经常洗头,因为需要烧热水,那很费能量;那时候更没有洗发精什么沐浴液,只有肥皂、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有洗衣粉,连香皂都是后来的事了。归根结底就是节约能源节约肥皂。 那时候全社会的人,都不像现在这样有条件好好的洗热水澡,连肥皂和洗衣粉都是很高贵的东西,那时候真的很困难,大家彼此彼此也就习以为常了。 农村、小城镇几乎没有浴池,到了小县城,也是有数的那么三两个澡堂子,就是一池子热水,男女老少就像下饺子一样进到池子里泡,然后搓搓灰,条件好的,有热水管,用洗脸盆,接一盆热水,从头到脚浇几次,就算冲洗干净了。热水管的水不满足供应,常常一两个小时以后就没水了。就连这种洗浴都算是日常生活的奢侈,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条件尽情享受的,一两毛钱的洗澡票,不是哪一个家庭都可以随便使用的。大城市也差不多少。80年代,进城上学,普通社区还是这种洗浴状态。 所以说那时候老太太的头油是那个年代的悲喜剧,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里比较贫困的家庭主妇,有的也敢花20块钱去洗澡并且还要做什么奶浴和按摩,一套下来三四十、五六十,她们的妈妈或者是奶奶姥姥的那个年代不是不会享受,没那个条件呢?,就算是有钱也没有这种洗浴条件,奶都是奢侈品,都喝不起,还能往身上抹! 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也许他们应该知道,知道一段历史真相、知道曾经的社会人生故事的演变,没有什么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