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产品暂时进不了中国,印度冻虾冻鱼想抢占这市场 这个市场空缺看起来是块诱人的蛋糕,但印度水产想顺利端上中国人的餐桌,还得跨过好几道坎。国际贸易不是简单的"填空游戏",而是质量、物流、口味的多重考验。 中国消费者的舌头可比检测仪器还灵。日本鳗鱼的口感、挪威三文鱼的肥瘦、加拿大龙虾的鲜甜,都是几十年吃出来的经验。印度冻虾要是解冻后出水太多,或者带着股柴油味,广东的厨师转头就会换供应商。毕竟在美食大国做生意,口味关比质检标准更难糊弄。 冷链物流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日本水产从北海道到上海只要48小时,全程-55℃超低温冷链。印度港口经常停电,冷藏车半路抛锚的故事可不少见。等颠簸了半个月的冻虾运到青岛港,化冻再冷冻的"僵尸肉"谁敢要? 隐性贸易壁垒比明文禁令更麻烦。中国海关的检验检疫流程能细到养殖水域的pH值,印度养殖场要是拿不出每批次的抗生素检测报告,连报关单都递不进去。更别说那些突然增加的抽检比例、延长清关时间等"柔性门槛"。 日本企业正在玩"曲线救国"。把鱼苗运到越南养殖,贴着"东南亚产地"标签转口贸易;在韩国济州岛建加工厂,利用自贸协定享受关税优惠。这种"洗产地"的操作,比印度直接闯关灵活得多。 中国自家水产也在闷声发财。湛江的国联水产用深海网箱养出的金鲳鱼,口感和营养不输日本鲭鱼;大连的鲍鱼养殖技术让产量翻了五倍。进口市场空出的份额,可能最先被国内龙头企业吃掉。 印度真正该担心的不是抢不抢得到市场,而是能不能建立长期信誉。中国进口商最怕供应商"开头质量好,后面偷工减料"——之前某国的樱桃就吃过亏,第一批颗颗饱满,第三批就开始混小果。 其实最聪明的可能是东南亚国家。泰国用日本技术养虾,越南学中国模式搞深加工,既享受了地理邻近的物流优势,又规避了原产地风险。印度要是光想着"捡漏",可能最后连虾壳都捞不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日本水产品困境 日本海产品进口 日本水产品输华 日本海产品输华 印度水产 印度水产品 中国冷水虾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