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

阿智通鉴 2025-11-22 21:30:16

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美国自己撞了南墙后的真切体会。他们喊了好几年的“经济遏制”,到最后才发现,遏制的不是中国的发展,而是自己的路。   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到搞芯片技术封锁,再到逼着盟友搞供应链脱钩,美国几乎把能想到的施压手段都试了个遍,可到头来,最先扛不住的反倒是他们自己的企业和民生。   就说那波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吧,美国政府原本以为能把中国出口堵在门外,结果关税成本全转嫁到了美国零售商和消费者身上。超市里的日用品涨价,工厂的原材料成本飙升,连美联储都不得不承认,对华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核心通胀率。   更讽刺的是,中国反而靠着拓展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把外贸总额做得更稳了,美国市场的比重还降了不少,等于关税这记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在了自己手上。   比关税更狠的芯片禁令,本想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可没成想却倒逼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加速突破。美国忘了,自己手机、汽车、家电里用的那些“基础款”芯片,三分之一的产能都在中国。这些芯片技术不算最尖端,却是工业体系的“毛细血管”,一旦中国收紧供应,美国的生产线就得停摆。   更别提中国还攥着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从硅片到光刻胶,关键环节都有话语权,禁令到最后只让美国芯片企业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营收暴跌的他们天天跑到白宫去诉苦。   美国真正的软肋,藏在那些不起眼的供应链环节里,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深耕多年的领域。稀土就不用多说了,中国对钐、钆这些中重稀土的加工能力,在全球几乎找不到替代者,美国的隐形战机、新能源汽车电池都离不了这些材料。去年中国调整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企业立马慌了神,不得不花几倍的价钱从第三方手里辗转采购。   这还只是开始,锂电池产业里中国的优势更明显。全球近八成的电池正极材料、九成以上的负极材料都出自中国工厂,连锂、钴这些关键矿产的精炼,中国也占了大半份额。   美国喊着要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可没有中国的电池材料,特斯拉的工厂再先进也造不出车。更要命的是医药领域,美国药店货架上的止痛药、退烧药,背后的原料药几乎全依赖中国供应,连印度的仿制药厂都得从中国进货,等于中国攥着美国民生的“药罐子”。   面对这局面,中国的反制手段来得精准又有力。美国刚加征关税,中国就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对等加征34%关税,同时把涉事的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针对美国在稀土上的依赖,直接出台出口管控措施,断了某些企业的“原料粮”。   更妙的是那些看似常规的调查,对美国企业的高粱、禽肉产品暂停输华资质,对涉嫌垄断的企业立案调查,每一招都打在美国产业的痛点上,还完全符合国际规则。   美国之所以接不住招,根子还是几十年的产业空心化积重难返。想当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曾达到28.3%的峰值,可后来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把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产业往外迁,资本全跑去搞金融套利了。   到2016年,制造业占比只剩11.22%,而中国是28.07%,德国、日本也都在20%以上。现在美国想搞“制造业回归”,又是减税又是补贴,可供应链不是一天能重建的,汽车产业光供应商就有两千多家,本土连熟练的技术工人都缺,钢铁行业每年几万个岗位空缺,职业教育根本补不上。   华尔街的资本也不配合,他们早就习惯了赚快钱,哪愿意把钱砸进制造业这种长期投资里?加上联邦利率居高不下,制造业融资成本高得吓人,就算有政府补贴,企业也不敢轻易扩产。美国想在芯片、新能源领域跟中国较劲,可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光靠单个工厂根本成不了气候,反而被中国的产业集群越甩越远。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白了就是捅破了窗户纸:美国的经济霸权早就没了往日的底气,所谓的“施压”不过是虚张声势。中国能顶住压力,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在供应链上的深耕细作,是从材料到制造的全链条掌控力。而美国空有霸权野心,却没了支撑野心的工业根基,这种失衡的局面,不是靠几句口号就能扭转的。   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里,中国的供应链主导地位只会更稳固,而美国要是还不清醒,继续用对抗的思路做事,最后只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毕竟,产业实力从来不是靠封锁得来的,而是靠踏踏实实地积累,这一点,美国现在才明白,或许已经有点晚了。

0 阅读:4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