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抛售美债 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9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英国进行了减持。 中国减持美债的势头早在2022年就很明显了,那年4月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跌破1万亿美元后,减持的脚步就没停过。 2022到2024这三年,中国累计减持的美债差不多有3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都从美国国债市场抽走近千亿资金。 进入2025年,调整节奏更灵活了,年内各月持仓呈现出“有时增有时减,但减持是主流”的特点,1月和2月小幅增持过,3月就又开始减持,7月更是一次性大减257亿美元,把持仓规模压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9月这次减持,就是这种长期战略的自然延续,是主动应对市场风险的动作。 中国一直缩减美债持仓,核心原因是中国对美国经济根基和美元信用的重新考量。现在美国的经济状况早就不如以前了,最扎眼的问题就是越滚越大的债务窟窿。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冲到了37万亿美元,光每年要付的债务利息就超过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比不少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都高。 更让人担心的是,债务还在一个劲地涨,特朗普政府搞的“大美丽法案”,估计未来10年会让美国多欠2万亿美元。 这么大的债务压力,连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都给出了悲观预测,到2055年美国联邦债务占GDP的比例会飙到156%,到时候光利息就得吃掉28%的财政收入。 面对这种债务困境,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2025年5月干脆把美国的信用评级从最高的Aaa降到Aa1,用专业评级给市场递了个明确信号:美债风险在不断上升。 美元信用不断下滑,让持有美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特朗普政府搞的对外加税、对内减税那套政策,再加上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普遍怀疑,直接动摇了美元多年的信用根基。 自从特朗普开启新任期,美元指数已经累计跌了超过10%,中长期走弱的苗头越来越明显。东吴证券分析师芦哲直言,降息预期会让美债利率继续往下走,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心正在一点点流失,这会加快各国“去美元化”的速度。 对中国这种大规模持有者来说,持有美债的收益空间一直在缩,而潜在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却在不断堆高,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缩减美债持仓,就成了优化外汇资产配置、降低整体风险的必选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持类似观点,他觉得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恐慌和财政状况变差,让美债尤其是长期美债成了大家抛售的对象。 和中国主动调整比起来,日本的增持操作就显得相当被动,背后全是身不由己的现实顾虑。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核心盟友,经济和政治上都对美国依赖很深,这种依赖性直接反映在美债持有策略上。 虽说日本自己的经济状况也不好,政府债务率早就超过260%,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但为了保住和美国的盟友关系,日本只能硬着头皮当“接盘侠”。2025年7月日本只增持了38亿美元,9月接着加,但手里1.15万亿美元的持有量还是稳坐全球第一。 更尴尬的是,日本央行一直搞宽松货币政策,美债收益率上涨拉大了日美利差,直接导致日元在2025年以来贬了超过5%,进口成本猛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也跟着越来越大。 这种“为了维系盟友关系牺牲自身经济利益”的操作,把日本拖进了进退两难的坑。 英国作为前三大债主里唯一和中国同步减持的国家,它的举动里既有市场考虑,也掺着政治博弈的成分。 英国之前好长一段时间都在减持美债,就2025年7月突然反过来增持413亿美元,超过中国成了第二大海外债主,那次增持幅度是全年最高的。 但这种妥协没撑多久,9月英国就又回到减持队伍里,这种忽增忽减的举动,正好暴露了美国盟友在美债问题上的矛盾心理——既想保住盟友关系,又不想全扛美债的风险。 英国现在正受英镑贬值和通胀高企的双重打击,7月英镑对人民币汇率跌到了9.58的近期低点,这时候用不断贬值的本币去买美元资产,很容易落得“两头吃亏”的尴尬下场。 中国在减持美债的同时,早就开始布局多元化资产配置,每一步都藏着长远打算。最直观的就是持续买黄金,从2024年11月开始,中国央行已经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就算国际金价在高位也没停手。 2024年一整年中国就买了321吨黄金,到2025年年中,黄金储备总量达到2303吨,排在全球第六。 黄金在外汇储备里的占比也从以前的不到2%升到了近5%,这种配置不仅在2025年上半年黄金价格涨15%时赚了不少,还为抵御美元波动风险筑好了一道防线。 除了黄金,中国还在积极拓展非美元债券市场,就2025年一年就多买了200亿美元的德国国债,同比涨了10%,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对美债的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