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1985 年的秋天,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周而复正被一件事缠得焦头烂额。他耗时多年打磨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正卡在关键创作节点上,缺少能支撑历史场景的鲜活素材,这让这位深耕文学领域的老作家寝食难安。 恰好此时,一个重要的出行机会摆在了他面前。10 月,周而复将以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带队前往日本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出发前的筹备会上,他心里已经盘算了一笔 “创作账”—— 靖国神社作为日本近代历史的特殊存在,留存着大量二战相关的史料和细节,要是能亲自去实地探访,收集第一手素材,小说里的战争场景描写肯定能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他没敢马虎,提前向中国驻日大使馆报备了这个想法。使馆工作人员一听就犯了难,当即提醒他靖国神社的敏感属性,里面供奉着甲级战犯,历来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雷区。 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条文禁止相关人员进入,只是强调需谨慎对待。 周而复反复琢磨,自己纯粹是为了文学创作采集资料,又不是去参拜,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这份创作执念最终让他下定了决心。 抵达日本后,文化交流活动按计划推进。忙完既定行程的间隙,周而复趁着空档,独自前往了靖国神社。 他全程专注于观察建筑布局、记录相关文字资料,收集能用于小说创作的历史细节,没参与任何祭祀类活动,停留一段时间后便匆匆离开。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次看似 “单纯” 的素材采集,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回国后,周而复前往靖国神社的事情被曝光,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在那个对历史敏感、对民族情感极为珍视的年代,公众和相关部门对这类行为的容忍度极低。尽管周而复反复解释自己是为了文学创作,但质疑声依旧铺天盖地。 不久后,中纪委介入调查。在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调查语境下,周而复的行为被认定为违反相关纪律,最终作出了开除党籍的处分决定。 顶着被开除党籍的压力,周而复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他把所有的委屈和精力都投入到《长城万里图》的创作中,决心用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证明自己的清白。 1995 年,这部凝聚了周而复半生心血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全部六卷正式出版。 作品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其中对战争场景、历史人物的刻画真实细腻,大量细节都源自他当年的实地走访和资料收集。 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认可,成为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和认知水平不断变化,对于历史事件和个人行为的评判也更加客观理性。 相关部门基于新的调查视角和更全面的证据,决定重新审查周而复的案件。 2002 年 9 月,一个迟来了 17 年的结论终于公布。 中纪委经过详细复核,结合《长城万里图》中的创作细节、当年的走访记录以及多方证人证言,正式确认周而复 1985 年前往靖国神社的行为,确实是为了文学创作采集资料,不存在参拜行为,之前的一些指控也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 随后,相关部门作出决定,恢复周而复的党籍和名誉。 这个结果让已经年迈的周而复热泪盈眶,17 年的坚守和等待,终于换来了清白。 《长城万里图》这部作品,不仅成为了文学经典,更成为了证明创作者清白的重要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