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说中国手机支付 “傻” 的人,要么是好几年没踏足国内土地,要么是压根没真正体验过当下的支付生态,这种认知简直落后得离谱。 所谓 “每次都要掏手机扫码输密码” 的说法,早就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免密功能扫进了时代垃圾堆,更别提和国内支付的场景覆盖广度、操作灵活度比起来,美国的信用卡 “碰一下” 根本不值一提。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10.29 亿人,其中近六成用户日常消费都在用免密支付,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功能试水,而是全民级的便捷体验。 就拿最常见的小额消费来说,沃尔玛、7-11 这些连锁商超里,300 元以下的订单根本不用输密码,打开付款码往扫码枪上一凑,“滴” 的一声就完事,比在美国掏信用卡、等机器识别、确认金额的流程快多了。 我楼下的早餐摊阿姨,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太溜,却能熟练地用扫码盒收付款,每天早上买煎饼的人排着队,没见过谁因为支付耽误超过两秒,都是亮码即付,哪有什么输密码的环节? 再说交通出行这种高频场景,免密支付的渗透率高达 76.5%,早就是默认操作了。在北京坐地铁,直接用手机刷闸机,不用买票不用找零,过闸机的同时就完成了免密扣款; 上海的公交更是支持 “挥手即付”,手机揣在兜里贴近读卡器就行,比掏信用卡还省事儿 —— 毕竟手机平时就拿在手里,信用卡还得翻钱包找半天。 有人可能会担心免密支付不安全,这其实是老黄历了。现在支付平台的风控系统精得很,支付宝的第五代风控系统能通过消费画像识别异常交易,夜间大额免密交易的拦截率能提升 63%,去年有个杭州用户凌晨在境外想免密消费 5000 元,系统立马就冻结了账户。 而且还有明确的额度限制,单笔一般不超过 1000 元,单日累计也有上限,就算真出问题,72 小时内就能先行赔付,去年一年光新规实施就减少了超 300 亿元的消费者损失,这种安全保障可比美国信用卡盗刷后扯皮半天强多了。 反观美国那套所谓的 “便捷支付”,其实藏着不少坑。我去年去拉斯维加斯出差,买个 1.5 美元的打火机,唐人街的超市都不让刷卡,说 “十块以下不能刷”,最后只能找零一堆硬币;而国内哪怕是农村集市上的菜农,都挂着收款码,3 块钱的青菜扫一下就付,还不用输密码。 美国的 NFC 支付看似方便,但依赖实体卡绑定,国内游客的银联卡根本加不进 Apple Pay,只能掏实体卡,而且小商户因为 3% 的手续费根本不接信用卡。 更搞笑的是,我在当地药店看到支付宝的宣传海报,收银员却一脸茫然说 “不会用”,这种商户适配度跟国内 78% 的小微商户渗透率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 那位美国华人说 “每次都要输密码”,大概率是自己没设置免密功能,或者好几年没回国了。现在打开支付宝或微信,在支付设置里就能一键开通免密,还能自定义额度和信任商户,比如给常去的咖啡店设成免密,买咖啡时连手机屏幕都不用解锁。 就算忘了设置,很多商户的收款设备也支持小额自动免密,系统会直接弹窗确认,比输密码省事儿多了。 说白了,中国的移动支付早就不是 “扫码输密码” 的初级阶段了,免密功能的普及度和适配性,早就把美国的信用卡支付甩在了身后。 那些觉得中国支付 “傻” 的人,本质上是用十年前的眼光看现在的中国,等他们真正体验过国内从早餐摊到大型商场的全场景免密支付,就会明白,所谓的 “信用卡碰一下”,不过是小打小闹的便捷,根本没法跟中国支付的生态级便利相提并论。
